腾讯近日因“QQ浏览器”违法收集个人隐私,被江西某法院裁定,要求立即停止侵犯行为。
事情的起因源自一位称作许先生的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发现,当通过微信等社交软件登陆“QQ浏览器”之后,“QQ浏览器”在没有提示、告知以及未经授权的情况下,就获取了许先生的微信好友关系,并将其展示在好友页面上。
许先生认为“这是在公然窃取隐私”,担心之余便试图在“QQ浏览器”中删掉这些被违法收集的个人隐私信息。结果令人意外的是,他怎么也找不到任何方式来取消这些个人信息的授权,甚至连删除这些隐私信息的选项也没有。无奈之下,许先生只得通过走法律途径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益。
互联网公司的“隐私”黑历史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QQ浏览器第一次因为“侵犯隐私”走入人们的视线了。
去年,智能手机厂商vivo 发布了一款自带升降摄像头的手机nex,依照产品设计,当用户使用相机应用时手机的摄像头就会自动弹出。然而很快就有使用者发现,每当打开QQ浏览器App时,前置摄像头竟然也会莫名其妙的弹出。一时间,QQ浏览器疑似偷拍偷录的担忧引发了广泛关注。
当然,QQ浏览器团队也在第一时间做出解释,否认了存在类似的行为,但公众疑虑是否得到了真正消除就很难说了。
类似的隐私问题,在支付宝身也发生过。
去年支付宝晒账单营销活动中,就有律师发现,用户在未明确告知的情况下“被同意”了一份《芝麻服务协议》。协议条款包括“直接向第三方提供相关信息”,可以“将信息进行分析后并推送给合作机构,而且无须另行获得授权”,甚至包括“有权不支持您撤销第三方的信息查询授权”。不仅如此,即便是“服务终止后,仍可继续保留信息和数据”。另外协议里还有这样的条款:对于第三方因为芝麻信用提供的信息而做出不利于您的行为,您是理解的,不会因此让芝麻信用担责。
面对这种“耍流氓”式的隐私侵犯行为曝光,支付宝当然是选择道歉咯。
除此之外,今日头条、百度也都曾陷入过隐私争端。有大量网友爆料,称自己通话内容与今日头条内推荐的内容高度吻合,怀疑今日头条在获得麦克风权限后调用手机这一功能,对用户进行监听进而达成自身的广告推荐行为。当然这一指控很快被今日头条否认了,但从流传的大量爆料可以看出,用户的担心多少是存在些事实基础的。而百度,因为两款APP涉嫌偷窥用户隐私,更是被江苏省消保委于去年公益起诉给告上了法庭。
隐私问题,真的成为了“问题”
从早些年,PC互联网时代人们与桌面弹窗、主页劫持的相安无事,到现在开始怀疑,自己的通话是否被窃听、软件获取权限是否必要,可见用户对于自身数据隐私的保护意识已经萌生。甚至有用户因为淘宝常常推送自己感兴趣但又从未搜索过的商品,进而着手分析自己的隐私究竟是怎么被泄露掉的。
在去年召开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李彦宏一句“中国人多数情况下愿意用隐私换取便捷性也”引发巨大争议。有评论认为,当用户意识到网络体验的便捷性是靠隐私换来的,结果必然是用户对隐私的保护意识只会越来越强,再用隐私换取便利时就会更加谨慎。
所以其实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应用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话题越来越高频次的进入公共讨论,人们的隐私意识实际上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步履蹒跚的法律构建
这样的背景下,隐私相关法律的构建成为守护大众隐私安全的关键。
关于隐私,奥巴马早在2015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的一次演讲中就宣布了保护个人隐私的新法案提议。次年,联邦通讯委员会通过了《保护宽带及其他电信服务客户隐私管理规定》,旨在让用户对于自身信息的使用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利,然而这一规定自颁布就遭到了一些互联网业界人士的抨击。规定颁布一年后就遭到投票废除。
欧洲的情况有所不同。欧洲议会在2016年就颁布了《通用数据保护指令》旨在为加强欧盟区居民的数据保护,特别是指令对儿童信息使用和准许的保护。在加强保护的同时,也使得个人数据成为可用于识别个人的任何信息,包括位置数据、移动设备ID以及某些情况下的IP地址。如果有违反指令的行为,就将受到高达2000万欧元的严重处罚,或者上一年全球年营业额的4%作以代价。
但反观中国,目前针对个人隐私还尚未有专门的法律。
国内目前大部分与隐私相关的规定都分散在各个法案之中,比如《未成年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目前隐私保护的相关条文来自于201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其中强调了国内网络运营者对所收集到的个人信息所应承担的保护责任和违规处罚措施,但在具体落实方面还被认为却存不少悖论。比如,政府要求上网用户必须“实名制”,这个过程虽然提升了互联网用户信息的价值,但同时却也刺激了隐私信息的非法收集与利用。所以从法律层面来看,隐私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法律构建缓慢,而用户隐私保护的意识却显现警觉。在这一趋势下,互联网公司也只能更加严谨的对待用户隐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