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闻与写作
编者按
近日,2018中国新媒体大会媒体融合精品创作系列访谈在京举行。这是中国新闻奖第一届媒体融合奖,共分为六个奖项,评出了50个重量级、现象级、代表性、标志性的融合产品。
一等奖作品一览表
融媒短视频
《柳州融水突围记丨广西日报记者“失联”数十小时,在穿越40处塌方后发回灾区最新画面!》
(广西日报微信、客户端)
《公仆之路》
(央视影音)
融媒直播
《“天舟一号”发射任务VR全景直播》
(央视影音、腾讯视频)
融媒互动
《军装照H5》
(人民日报客户端)
《点赞十九大,中国强起来》
(新华社客户端)
融媒栏目
《侠客岛》
(微信公众号)
《国际锐评》
(微信平台)
融媒界面
《长幅互动连环画丨天渠:
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
(澎湃新闻)
融媒创新
《领航》
(新华社客户端)
《“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系列H5报道》
(“中国之声”微信公号)
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栏目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锐评》作为“融媒栏目”获奖的代表,其成功模式备受关注。人民日报海外版融合协调处处长、著名“岛叔”张远晴谈论《侠客岛》栏目的运营经验时,表示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赢得读者,重新跟读者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怎么去做?他觉得有两点:一个是思想的厚度,一个是情感的温度。“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放下身段,放下我们党媒的身段,真正去跟他们交朋友,跟他们去交流、交谈。”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锐评》主编盛玉红则更加强调,一定要注重大数据,对网友的兴趣、群体以及年龄构成要有一个准确把握,立言立论突出思想性,分析论证方面要突出专业性,语言表达突出国际化,传播效果突出精准性。
关于《长幅互动连环画丨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澎湃新闻插图主编李媛介绍说,选择交互式插画的方式贯穿始终,是用更平易近人的手段去传播给受众,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而不是灌输教导。
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彭兰对以上三个融合项目进行了点评:《侠客岛》在今天这个“移动+社交”时代,对硬新闻怎么软着陆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国际锐评》把自己的定位落在可以源源不断地去做内容生产的一个专栏,是非常精准的一种定位。除了定位的精准之外,还有专业性。澎湃新闻的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融合报道的技术和界面怎么样为内容去服务。
针对“如何保持对读者的吸引力”的问题,张远晴表示,最重要的是不断给他们一种新鲜感。谈及国际环境的变革,盛玉红表示,遇到文化、价值观、民族等障碍,怎么能够让他们明白我们的观点?一定要抓住“人类是有共同价值”这一点。说起新闻媒体的艺术化表达,李媛认为,首先要创新。怎么做到跟别人不一样,她引用了两句广告语表达:不走寻常路,一切皆有可能。
怎么样去做爆款?彭兰表示,在媒体融合时代,我们需要技术的创新、思维的创新,其实所有的创新最后都是为了做出好的作品。她认为,爆款未必是能够设计的,往往是成功之后再回去找原因,可能最核心的原因还是人心,还是人的共鸣。
关于新媒体创意互动一等奖人民日报《军装照H5》,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统筹策划室副主编余荣华分享了创作经验。回顾这个10天访问量达到10亿的H5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余荣华表示有三点收获:收获之一是在主题宣传和创新形式上,找到了一个好的结合点。第二个收获是要在精准内容和先进技术的结合点上去打造好的产品。第三个是要在传播目标和用户需求的结合点上去实现好的效果。
说起这款H5的诞生,余荣华说,“好创意都是碰出来的,好产品都是磨出来的。”谈及主流媒体在技术等方面的短板,他表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这种机制,可能是主流媒体产品创意设计制作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模式”。谈到传播目标和用户需求的结合,他认为,“因为你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所以所有的人都在为你传播,这就能够打破一般的互联网产品在年龄、阶层、城乡各方面社群的壁垒,实现全方位的传播。”
余荣华总结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主流媒体在保持导向正确、内容准确的前提之下,只要我们能够牢固树立用户意识、遵循互联网的传播规律,不断地创新,善于利用技术手段、资源手段和各种创新的跨界方式,我们就能够在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上都取得一些新的突破,实现在传统媒体形态上可能难以想象的传播效果。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