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景网 作者:何碧玉
不到三千万的净资产,不到一千万的年营业收入,即使是在新三板,虎嗅科技这样的规模充其量也只是“小微企业”一个。虎嗅科技申请挂牌的消息,却引发了TMT广泛的关注:它会成为垂直细分新媒体的生存样本吗?
9月25日,虎嗅科技在股转系统发布了公开转让说明。这家科技新媒体方方面面的“家底”,包括怎样赚钱,也随之“曝光”。
4个媒体人VS 1.6亿估值
2012年2月,《中国企业家》的编辑李岷开始创办一家叫做云觅有限的公司,它便是虎嗅科技的前身。这是一个媒体人创业的故事,云觅有限的其他几名股东李勇、蔡钰和韩祖利,全部来自媒体行业。其中,蔡钰和韩祖利是李岷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同事。
在变成虎嗅科技之前,云觅有限经历了两次股权融资。2012年,浙报传媒旗下的新媒体创新品牌梦工场传媒看上了上线不久的虎嗅网,投资200万元获得15%的股权。
虎嗅网估值真正的飞跃是2014年遇到马云之后。2014年4月,蚂蚁金服的全资子公司云鑫投资出资2484万元,获得云觅有限15%的股权,对标的公司的估值16560万元,较梦工场传媒投资时增长了超过10倍。
云鑫投资似乎还带来了好运气。2014年下半年,虎嗅网注册用户数量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半年时间内从不到40万人增加到超过120万人。进入2015年后,虎嗅网注册用户回到缓慢增长的模式,截至2015年7月23日,注册用户总共135.42万人。
2015年8月,云觅有限改制成为虎嗅科技,股东持股比例不变。作为创始人,李岷持有44.07%的股份。截至2015年5月31日,虎嗅科技总资产3048.13万元,净资产2904.97万元,已连续三年盈利。
14名编辑VS 2157名外部作者
2011年5月,后起之秀《赫芬顿邮报》网站访问量超过《纽约时报》,这似乎让全世界的媒体人都打了一个激灵,UGC(用户生产内容)的概念一夜走红。
2012年虎嗅网上线的时候,UGC在国内还没有特别受媒体行业关注,但李岷想“把起码80%的内容价值判断权交给用户”。虎嗅科技的转让说明书里有两个数字可能会让媒体同行特别感兴趣——14名编辑和2157名外部作者。
在传统门户网站热议转型和“内容众包”之前,社交网络UGC已经以吐槽八卦伤春悲秋的形式广泛存在,但怎样吸引专业人士来写有“干货”的专业文章?想让用户给虎嗅生产内容的李岷,在虎嗅网上线之后不久发布了一篇题目叫做“我们为什么要向作者付费”的文章。
奔着稿费投稿的用户可能会发现被李岷“骗”了。虎嗅网的付费原则是:每周根据用户点击量、评论数量和评论内容,挑选出一到三篇用户原创文章,一次性给作者800元、500元和300元的奖励。用虎嗅网用户“康宁1984”的话来说“评上有奖金的优秀稿件难如登天”。
人有被看见、被聆听的欲望,这种欲望并不是吐槽八卦就可以满足的。UGC被做成了一个游戏,对外部作者来说,分享和被关注可能比千百块的奖金更有成就感。
问题来了:虎嗅怎样赚钱?
转让说明书显示,2015年前5个月,虎嗅科技实现营业收入564.77万元,净利润78.39万元,已经超过2014年全年的65.66万元。不能靠内容赚钱,也不能仅靠广告实现流量变现,这已经成为媒体人的共识。那么问题来了,虎嗅网如何赚钱?
虎嗅科技商业模式为“商业资讯+网络广告+整合营销+线下活动”,主要收入来源是广告业务、线下活动和整合营销。广告业务为网络广告投放(包括移动端、微信和微博),整合营销是为客户定制整合营销方案,通过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执行方案;线下活动的主要收入来自门票和赞助费。
从2013年以来的经营数据看,整合营销在虎嗅科技营业收入中占比最高,但广告业务收入增长最快。2013年虎嗅科技营业收入45.79%来自整合营销,45.22%来自线下活动,只有8.99%来自传统广告业务。到2015年前5个月,广告业务收入占比跃升至29.5%。
2014年虎嗅科技营业收入增长165%至925.78万元,其中广告业务收入增长376%,整合营销收入增长254%。这一年,虎嗅科技的前名客户分别是百度、奥美世纪广告有限公司、蓝色光标品牌顾问有限公司、北京恒美广告有限公司和高德软件。
互联网行业流行这样一个公式:用户=流量=金钱,但并不是有流量就能赚钱。比虎嗅网早生了十多年的天涯社区,不久之前已经正式登陆新三板,但直到去年仍然在“烧钱”。
从2012年上线到2013年开始盈利,虎嗅科技的流量变现之路似乎并不难。不过,内容+线下活动+广告营销的商业模式门槛并不高,近几年与虎嗅相似的垂直细分新媒体不断涌现,包括36氪、钛媒体、快鲤网、松园极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