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央视著名记者、主持人柴静已从央视低调离职。
其原同事,著名主持人邱启明向媒体侧面证实了这一消息。他曾与柴静在央视搭档主持过《看见》。在电话采访中,邱启明表示,2013年7月之后,《看见》停播,柴静便有了辞职意向,台里也曾提出挽留,但据他所知,目前柴静已经离开央视。
【离职缘由】
究竟是因为她待产才离职还是另有原因,目前其本人仍未回应。
《看见》被停播
从《看见》官网看,去年7月后柴静采访再未更新。其原同事,在《看见》中有过合作的主持人邱启明曾表示,“《看见》是柴静之前在央视唯一主持的一档节目。但做得好好的一档节目,突然停播了。我觉得这就类似一个再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了,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而也从柴静曾经的央视同事处获悉,“最初《看见》停播与柴静赴美生子有关,虽然她不是7月生子,是节目停播之后两三个月才生的。可因为要出镜,不可能等到快临产才停播节目。”但该同事也表示,“即便她不去生子,节目也可能不会太长久,毕竟做娱乐节目是大势所趋吧。”
陈晓卿:柴静回家做饭带孩子了吧
陈晓卿是央视《舌尖上的中国》的总导演,也是圈里为人知晓的柴静好友。10月13日,记者电话采访陈晓卿时,他的回答也比较谨慎。他说昨天跟柴静联系时,两人也未聊及离职一事,两人没有工作关系,也很少聊及工作。作为好友,他相当尊重并且支持柴静的想法,并且认为柴静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打算。凭着他对柴静的了解和认知,他觉得柴静“在家做饭带孩子吧”。记者还询问了诸多北京圈里的媒体人,他们对于一向行事低调的柴静具体的动向也不是很了解,“《看见》之后一直没有再复出,听说去创业了,自己带团队”。
【离开央视前是企聘关系】
柴静自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后,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10多年的时间里,她先后参与了非典、汶川地震、两会、北京奥运,华南虎照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2011年8月7日,她与邱启明搭档主持周末版《看见》,采访药家鑫案,台湾老兵,姚晨,周星驰等节目广为传播,《看见》亦成为柴静主持生涯中一档有标志性的节目。
据悉,柴静在离职前与央视是企聘关系,而据央视员工介绍,“央视的劳动关系分台聘、企聘、栏目聘三大类,其中台聘的都是老职工。目前央视的员工中企聘是主体,台聘、企聘两者这两年在待遇上差别已不大。以前是企聘一年一签,最近几年改为两年一签。而栏目聘就是编制外人员。比如当初邱启明来央视《24小时》节目,应该是没企聘,后来不确定,不过对主持人来说,是不是企聘,他们应该也不在乎。”
【未签约任何机构】
至于柴静在不能继续主持《看见》节目而提出离职后,央视是否进行了挽留?据柴静曾经的央视同事透露,台里的确挽留了,但最终还是没留住。至于柴静目前在做什么?该同事透露,“柴静目前主要是在家带孩子,应该没有去哪个媒体,她这级别,在这个时代,其实已经不需要平台了。”
【央视主持人“出走”】
从崔永元、李咏、黄健翔、白燕升、马东、何炅、邱启明、王志到刘建宏,从杨澜、陈鲁豫、许戈辉、曹颖、文清、沈冰到柴静……一波波央视“名嘴”的离开,引发社会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名嘴们先后跳槽,离开中央电视台的原因可谓多种多样。有的成为了其他电视台的主持人,有的下海做起了生意,有的成为了地方官员,有的则教起了书,还有的创业办自媒体。有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随着地方卫视的崛起,央视开始感受到多方的压力,于是开始进行内部调整,改革可能是一部分人离开的原因。
【环球今日评:柴静离职央视何以成“悲情出走”?】
有媒体今天爆料称央视知名女主持人柴静已离开央视,柴静好友、央视原主持人邱启明随后在个人微博上证实了此消息。至于离职原因,邱启明对媒体表示,这和柴静在央视主持的唯一一档节目《看见》停播不无关系。邱启明说,“我觉得这就类似一个再优秀的大厨,让你突然去端菜了,不让你在真正的空间里去施展专长的时候,提出离职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一名柴静“曾经的同事”称,对于柴静的离职,央视“挽留过,但没留住”,柴静目前“主要是在家带孩子”。
一条原本普通的消息,却在互联网上引发激辩。有网友认为柴静的离职“揭示了权势的一手遮天和真相难以纠察的局面”,“有良心的人在央视都呆不下去”。
一名媒体人离开原有供职单位,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不同的地方上演,它本不应成为新闻。但柴静不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和主持人。从2003年抗击“非典”的报道开始,到后来主持央视《看见》栏目,柴静一直试图在作品中凸显人文关怀,其“文艺范”的采访风格备受关注,甚至被当做理想主义的一个范例加以传播,而她本人也一直有意无意地配合着这种舆论。可以说,柴静名气很大,社会影响力也比较大,她的一举一动引来各种解读并不奇怪。
在此之前,柴静赴美生子的消息曾经引发过更大的轰动和更加激烈的网上骂战。实际上,柴静除了是一名突出的媒体人,她还是一个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她出于个人选择赴美生子也好,离开央视也好,对于一名女性而言都无可厚非。这一次柴静离职央视被一些人抬上道义高度,这当然与她的舆论形象一脉相承,她个人或许也不排斥,但从现实而言,很难说其中的个人因素究竟有多大。
记者天然地有揭露社会阴暗面的责任,部分记者的一些表现也常被视为对体制的不满甚至反抗,这使他们很容易被外界塑造成“悲情记者”,柴静就是其中之一。一方面,在中国社会的复杂转型期,微观社会和宏观社会有时候会出现摩擦,而一线采访记者是最容易感受到这种摩擦的人群之一。另一方面,以“理想主义”渲染悲情,在客观上让不少人知名度大大提升并因此获益。
有关“悲情记者”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容易被渲染成“幕后黑手”在作祟。但支撑所谓“理想主义被打压”解读的,往往出于想象而非现实。个人因素在职业选择中所扮演的角色容易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掉了。
尊重柴静的个人选择,希望舆论可以还她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作者是环球时报评论部编辑)
【综合澎湃、新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