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新政下的媒体融合:不能“一鸡多吃”

来源:转载 2014-08-21 12:10:36 浏览:





方向既定,具体又该如何融合呢?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良荣认为,媒体融合的关键并非人为的多媒体协作,“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再花精力和时间去人工完成新的所谓‘融合媒体’,而是要探索适合互联网的新的表达形式。”





“一鸡多吃”只是叠加新闻

业界所谈的“媒体融合”,如果意指将互联网“融合”进传统媒体,恐怕是对互联网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这样的“媒体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目前传统媒体要解决的难题,不是人工再去融合,而是如何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去开发、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融合媒体固有的技术优势。

开发利用“新”媒体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回首过去,报纸、广播和电视刚诞生时并非现今的形态,它们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探索过程。中国报纸刚产生时,就是把中国传统文体搬上报纸版面,新闻写作五花八门,传统文体有多少样式,报纸上新闻就有多少种写法,甚至用汉赋形式写新闻。60年前国内的电视又是什么样子呢?电视新闻就是报纸+广播+纪录片,荧屏上打文字,再配以图像,还有一位出镜的播报员。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新生的互联网也同样面临当年的困境。如今业界不少人用办报纸的思维办报纸网站,称之为“报网互动”;用办电台、电视台的方法办网站,称之为“台网互动”;不少媒体人还要努力实现“无缝对接”。那么,“对接”的结果是报纸更像网站,还是网站更像报纸?如果“对接”就是趋同,“融合”真的有必要吗?

顶着媒体融合这顶大帽子,业界名正言顺地形成了“一鸡三吃(或四吃)”的懒人模式:一条文字新闻+一段视频+一段音频+一些图片,所谓的“全媒体”新闻、全能记者(super reporter)也顺势而生。整个新闻生产的流程走完,形式五花八门、光鲜绚丽,但新闻的核心信息量并没有增加。“1+1+1+1=1”,目前做到的只是叠加新闻,而非融合新闻。

时至今日,国内业界并没有找到适合互联网技术的新的新闻表现形式,多是直接把传统媒体的表现形态与内容搬到了互联网上,一如60年前处于青春期的中国电视。归根结底是因为还未醒悟:媒体融合是互联网的固有属性,而非人为的多媒体协作。

互联网思维与深度数字化

传统媒体试图“融合”互联网的探索是有价值的,但也只能作为过渡时期,绝非利用互联网的最终形态。要在认清互联网本身是融合媒体的前提下,探索它新的表现形式。

从今年的皮尤报告来看,美国的新闻业已经进入到“深度数字化”的进程中。反观我国,深度数字化也已具备了开展的可能性。虽然传统纸质阅读方式仍为主流阅读方式,但数字化阅读已逐渐崛起,并极有可能成长为未来主流阅读方式。

因此,中国现在讨论的媒介融合,不能将目光停留在如何把传统媒体上的内容照搬、转移到互联网上,这仅仅是浅层次的数字化;而是要探索数字科技对于新闻业整个生产流程、营收模式以及在传受关系上的突破,以形成数字化思维,进行数字化蜕变。当前数字化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媒介发展的大趋势,数字科技自有其本身的逻辑,现在不抓紧时机调整转型,一旦错失,又要走更多的弯路。


(《新闻记者》杂志)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