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彭丽娜 余恬怡
“我见证了这份报纸的黄金十年,也见证了这个传统媒体为了应对新媒体爆发的时代,正在经历的改变。” 南方都市报财经新闻部主任谢艳霞说道。
谢艳霞在南方都市报工作了17年。2000年,进入经济新闻的领域;2007年,她转到南都财经新闻部管理岗位。在见证了南都改变的同时,她也体会到了经济新闻的重要性:“经济新闻不仅仅关乎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整个世界经济格局的问题,它对每一个企业家、每一个想创业的人、每一个家庭和个人都具有实际的指导价值。”而在她看来,专业,就是生产经济新闻的基本要求。
反思实用主义盛行的行业现状
在十几年的从业生涯里,谢艳霞目睹了这个行业当中一些特别的现象。到媒体实习的大学生,刚开始都选择在时政部门或其他较轻松的部门工作,但一段时间后,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却倾向于转到经济新闻中心。而这样的情况,同样也存在于毕业生群体中。
谢艳霞开始思考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这些实习生告诉她,虽然时政或社会新闻容易使记者成名,但他们认为,经济新闻对于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或者整个人生而言可能更具有价值。“他们相信经济新闻首先可以培养专业性,让记者在某些领域拥有专业知识;其次,记者可以积累大量经济界高端的人脉资源。”
谢艳霞对这种行业现象表示出了担忧,同时她也对新闻的专业性进行反思:“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我觉得这体现了当代人对就业规划的重新考量:我们的新闻专业主义是不是要坚守?我们是不是要‘铁肩担道义’?这本来是很多新闻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不知道应该感到悲哀还是庆幸。事实就是如此。”
但她仍然坚信,新闻应该有专业性:“经济新闻如果不专业,就会被业界耻笑。被业界耻笑的新闻绝对算不上新闻,只能算是一篇垃圾。”
跨越专业知识的门槛
经济新闻如何专业?谢艳霞认为,记者首先要获得专业知识。
谢艳霞以“两会”报道举例:“每年两会,报社只能派两到三个持证记者进行报道,而一个记者一般只关注某个领域;当他对相应话题或人物缺乏足够的了解时,根本就不知道要问什么问题。”她指出,没有专业知识支撑,记者无法接着采访对象的话连续深度地发问,这是记者跑“两会”时经常遇到的困境。而财经报道对记者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因此专业知识对经济新闻记者而言,无疑更为重要。
“专业知识是一个门槛,是一个必要的配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跨越这个门槛?谢艳霞认为,新闻系和中文系的学生应当有意识地选修各类经济类的课程,或者辅修一个经济类专业的学位,获得双学位会使得新闻系毕业生在这方面的工作得心应手。
其次,经济知识不仅仅在理论界,关键还在实践界;然而实践界在时刻更新,很多理论被颠覆了。因此谢艳霞建议:“有志于从事经济新闻的人应该多看一些前沿的资讯,以及最前沿的研究文章,还有各类专业媒体的深入的文章。”她认为,深读这些文章能让她获得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在逻辑,并理解如何去阐释各种各样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联系。
然而跨越了专业知识这一门槛,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谢艳霞指出,做记者不仅仅要有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专业判断力。“尤其是现在各种信息爆炸,出现舆论去中心化。没有哪一种观点,没有哪一种舆论能成为一种主导。”这就需要记者能对各种信息进行专业判断。
获得准确的专业判断力
谢艳霞认为,专业素养更多地体现在专业判断上,而专业判断的必要性则体现在经济新闻的独特性上:“经济新闻和社会新闻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新闻不能有闻必录。社会新闻本身有一定的逻辑,它必须尽可能还原现场;但是经济新闻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新闻必须指明一种趋势,不能有闻必录。”
具体而言,专业判断首先是记者对自己所做新闻的个人要求。其次,记者的专业判断被呈现在数字平台或报纸平台上之后,就成为读者的指引。此时如果专业判断出现错误,或者记者的观点杂乱无章,那么这个资讯就会误导每一个读者和用户。
因此谢艳霞指出:“一个好的经济新闻记者,必定能够把控一种正确的趋势。”而记者的掌控力,就是一种专业素养的体现——即记者能够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平台和资源,与行业内的精英经常性地进行深入的沟通,以建立起个人对各个事件之间逻辑的一种关系,从而形成一种专业的判断力。“这种判断力,就叫做专业素养。”
谢艳霞最后总结,一个经济新闻记者要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第一,要对自己的名字负责;第二,要对阅读到这篇文章的每一个用户或读者负责。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对人对己,或者是对你所在的组织,都要有专业和负责的精神。经济新闻要专业和负责,那么记者自己首先要专业和负责。”她说道。
【深度突击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