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记者与行业研究员

来源:阿尔法工场 2013-09-16 14:16:06 浏览:


作者:财经国家周刊常务副总编辑吴亮

传统平面媒体正在急速下行。让世人敬畏、也让我们青春飞扬多年的职业――“调查记者”――是否也会日落西山?本人出身于“调查记者”,这个问题,让我的思考一度陷入沉重。

去年底在北京的一次同行聚会中,我曾经说,不管多少新媒体冲杀进来,不管技术给世界多大的改变,调查记者都不会消失,而且会随着媒体的进化而越来越金贵,社会需要他们,行业也需要他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多少有些心虚。随后这个话题引发激烈的餐桌争论。)

调查记者的“下场”似乎并不支持这个结论:优秀的平面媒体财经调查记者除了“当上媒体高管的”(占10%左右),一些被更新的新媒体高价挖走,一些被机构挖去搞财经公关,还有一些去公募基金和私募做了行业研究员。

还有个别有冲劲、看着别人赚钱心里不服气的优秀记者,干脆自己创业当老板去了――少数成功了,大部分失败了。

我当时给出的解释是:行业的重大变移和浮躁充斥,并没有改变调查记者的社会价值,不管有多少观点和成功案例说明:抄袭和“转载”同样可以成就一个赚钱的媒体。

但社会需要思考者、调查者、研究者。我们这个行业最缺少的还是原创,以及在原创基础上有价值的思想。一篇优秀的调查报道,可以跨越纷杂的世界,给我们重要的思考与判断,并且告之事物发生与发展的逻辑。

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时不时让自己安静下来,想一想究竟发生了什么,是怎么回事,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战略抉择,这时候,深度的调查,价值就显现出来。

只是,随着媒体介质的重大进化,调查记者的生存方式正在发生改变。需要研究的是,现在,你怎么做一名优秀的调查记者?再就是,所谓的体制内和体制外的调查记者,有根本性的区别吗?

这个问题我们且边走边想,我给出的判断标准、或者说是建议是:

第一点,如何深耕政策圈。

“政策早研究”无疑是含金量很高的资源。不同的媒体有不同的路数。外媒驻京记者中,最牛的记者是最早拿到“内部硬料”的记者,当然他们处处被防范。

一位部委官员告诉过我:“只要是外媒记者来电,最好的处理方式是立即客气地挂断。”境内的市场化媒体则是各显神通,谁能“开前门”深耕部委、深耕决策层,这需要道行,更需要信任资源。

一名优秀的调查记者需要学会和当政者打交道,同时又要保证不被利益机构收买,坚持客观调查、平衡发声――大家会因此尊重你。

第二点,如何成为一名行业研究员。

行业研究员现在有个专有名词“行研”。但调查记者如果一直深耕一个行业,不浮躁,就最有可能成为行业的资深研究者,记者的身份可以左右逢源,可以上下通达。

有一名记者一直在通讯领域做调查报道,现在这个行业出了重大事件,他说的话,整个行业都会看。在今年4月微信收费风波中,“体制内”的《人民日报》、“体制外”的门户网站,都向他约写评论。记者做到这个份上,就比市场研究机构的“行研”值钱了。

第三点,你是否足够重视社会化媒体。

现在说这个话题似乎有些敏感,但我还是建议,在所在媒体、机构的制度约束范围内,优秀记者要有自己的社会化媒体平台(如微信)。

微信是形成圈子的重要工具,粉丝多了,邀请优秀的粉丝到“后花园喝茶”――形成交流圈群。这对一名记者的信息圈、话语权的形成越来越重要。

今年是传统媒体最为艰难的一年,也是转型最关键的一年。其中一个重要的转型路径是财经媒体与智库的“混业化”运营。

财国是第三年进入盈利发展区间的,今年新华社又批准我们成立“瞭望智库”,我们在学习《经济学人》的模式,建立起 “瞭望智库(研究院)+财国周刊+财国新媒体(犀牛财经自媒体联盟)”的框架。

在这一框架上,我们承接起越来越多的部委、行业研究课题,并启动“瞭望国策研究专家委员会”和“瞭望国策研究基金”。并陆续推出《政策早研究》(内部研究报告)、“政策咨询会”(闭门会)等产品线。

我见过不少优秀的调查记者,包括我们自己培养的记者,能够在做完行业研究报告的同时,写出一组封面报道,并且能够主持事关行业重大战略的“政策讨论会”。做到这一点,他就具备了行业的优质话语权,个人的发展空间被无限打开。

在刚刚结束的夏季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上,我们做的达沃斯专刊封面报道是:《逆潮者说》,巨大的变局时期,守住梦想,不浮躁,才有可能实现发展的逆袭。我想,对于调查记者来说,坚定向研究者转型、坚定对这个世界客观、冷静的调查、研究、判断、报道,调查记者这份神圣的职业,就会有着无限的未来。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信念,我们在创办《财经国家周刊》的基础上,启动了“瞭望智库”的创业,我们期待一批优秀的调查记者、一批有追求的研究员加入这个战队。

这种转型会给财经媒体提供一个什么样的案例?我个人的理解是,会有一个比较强大的研究团队,一个有着研究后台支持的编辑记者团队,这两个团队是共通的。当然,经营团队也会升级,希望能够经营属于瞭望智库的投资基金、研究基金――瞭望智库的全称本来说是“瞭望智库投资有限公司”。

最后,很希望与大家进行深入的探讨(我的邮箱是 wuliang1970@126.com ,微信号是wuliang1970。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