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老板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社交红利》,一贯对于这样所谓的工具书持保留态度。但鉴于对老板的尊敬,以及这么多年来,她都没这样推荐一本书,还是立马上当当网搜来看看。书的封套很恶俗,布满马蔚华、李开复、张亚勤等一干人大名,再加上一堆腾讯开放平台应用的APP图,我差点放弃点击“购买”。耐着性子看了看推介,才发现这是以前有过一面之缘的腾讯徐志斌的大作,谈的主要是怎样利用社交网络给我们生活以及营销带来改变,主题简单、明了,加上对志斌的好感,买了这本书。
坦率地说,志斌的这本书是一本非常认真的作品,248页的内容,基本没有尿点,拿上手就有继续读下去的冲动。全书共分为六章:《社交红利时代》的开启,揭示了社交网络的价值和当下的火爆;《信息的重量》分析了流动于社交网络之上的内容的质量标准和进化轨迹;《关系链壁垒》解读了如何将关系、关注转变为可用资源,并将可用资源转化为可观的收益;《流动的魅力》提供了实用性极强,可助力我们获取互动红利与“放大效应”的操作指南;《开放和红利》是作者自己对提升社交网络营销效能的思考和心得;《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则预测了今后一段时间的技术创新与用户需求走向。
值得肯定的是,这本书不是简单的说教或者理论,而是作者13年来,媒体以及腾讯工作经历的积累、思考和爆发;这本书也不是简单的指引方向,而是用大量的案例以及细节,对社交网络的现象、规律以及前瞻,都给予了充分的解读,我们可以从这些内容归纳出我们所需要的路径以及前进的方向。
无论是企业还是媒体,不能否认的是,当下,我们都在社交网络中,都需要运营和不断挖掘需求,并透过社交网络用商业手段满足读者、用户的需求,并刺激和创造新的需求。运营好社交网络,不仅会带来新的获利机会,同时也扩大了自己在社交网络中覆盖的基础和范围,这也就是“社交红利”。
按照志斌给出的说法,社交红利的收益是从三个原点散发出来的,就象一个简单的公式——“收益=信息X关系链X互动”,而这个公式潜在的意思则是,人民接收信息的方式不再是依靠大型媒体,不再是单一接收主流媒体发出的声音,而是更多的聆听身边朋友的话语与分享,每个人都是信息产生的源头和扩散渠道,借助用户的讨论,信息迅速流动到更大的人群中。这个利益的获得是巨大且扩散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获益还在不断积累乃至加乘。
在“收益=信息X关系链X互动”这个简单的公式中,书中指出,信息是肉,文字的展现将决定它能引发的互动次数及因此所能覆盖的人群大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在细微的信息智商承载的不同诉求都有赖于此;“关系链”是用户的社交账号中好友的多少,就是对关系链最简单的理解,怎么拉动更多的关注分享,则是信息传递的关键;“互动”是血,既然是社交,那么互动就是基础,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流动,互动就像是放大器,约越高的互动,会让这些信息流动到越多的用户面前,带来更大的效果。应该说,互动也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激励,推动有价值的消息在人们当中口口相传般流动开来,由此形成口碑效应和最广泛的传播。
应该说,《社交红利》整本书,都是紧紧围绕着“信息、关系链、互动”三要素展开,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将其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收益=信息X关系链X互动”这个公式的内在以及外延的涵义。从解读这个点来说,志斌做得非常好,深入浅出,有理有据,将整个解析讲的不是那么的艰涩难懂,案例的选择也都非常具有代表性,比如鸟叔病毒式的传播、比如烟烟的微博营销,比如蚂蜂窝的营销文案。
整本书的亮点,要是认真说,基本写上万字才能结束。在这里,我最后想分享的是志斌在书的最后一章写的《社交网络中关于未来演进的21个猜想》中我所关注的几个猜想。
(一)从媒体形态走向生活形态;主要观点——在信息的进化下,购物和服务的本质也是一种信息,垂直服务显示出的弱关系在社交网络上拓展出了媒体的范畴,更加广泛地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生活化,已经成为互联网产品的发展目标。
(二)社交网络的互相分享;主要观点——未来,不同的社交网络之间,数据未来一定是可以互相分享的,信息在自由流动。
(三)传统媒体、服务和购买方式被彻底颠覆;主要观点——如果人们都迁移到了社交网络上来,就意味着媒体、购物和服务与用户之间的触点变了。整个服务形态都会发生急剧的改变。如果每天我们有2小时都耗在不同形态的社交网络上,将会怎样深刻地改变生活和营销?
(四)营销的彻底变革;主要观点——现在的营销,建立在展示和搜索之上。未来的营销,建立在传播和影响力上。在自媒体的兴盛下,每个人都是巨大的节点,都能深刻地影响自己的受众。
(五)星形的服务:主要观点——现有的服务都是以商家和提供者为中心,商家在某一个地方,用户需要服务的话就请来找我。社交网络的信息以去中心化的状态出现,也就带来的服务的去中心化。在社交网络上,消费者的需求随时发声,也要求服务随时供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