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转型案例:唐建光与“我们的历史”

来源:原创 2013-08-20 20:32:04 浏览:

最近平面媒体颇有些动荡,我这边听到不少信息,说是许多大报大刊上半年广告额大幅下降(3-5成),连宣传部的官员都惊呆了。生死线之下,就意味着得有实质性变革。问题在于,怎么变?媒体朋友多知道我在互联网创业,所以不少人找我聊。我倒是建议同仁们关注一下唐建光团队的《我们的历史》,这是本人目力范围内,比较靠谱的一次尝试,也可以说是内容人必然要做的一个方向:靠数字内容收费。

“我们的历史”团队来自传统媒体。喜欢历史的朋友大概都知道《看历史》杂志,这也是老左当年自费购买的少数杂志之一,口碑一直不错。年初主管单位驱逐团队,微博上还沸腾了一阵。但团队还是成建制的保存下来了,这就是“我们的历史”。几个月前在北京溜达,因为拇指阅读需要内容,就和唐建光聊。了解了他的思路,和我的思路特别相近,就是彻底互联网——把内容当互联网产品来做。

怎么叫彻底互联网呢?

第一点就是不出印刷版杂志了。这个比较好理解,省掉了印刷和发行的成本,这既降低了项目的启动资金(只需要给作者发些稿费),又提升了团队的效率(小团队且完全内容基因)。这就很像互联网创业啦!

第二点,则是专注于产品。媒体产品的核心体验是什么?内容!内容!内容!现在许多媒体主管在扯“内容为王”,但自己的内容品质却在下降。但唐建光很清楚,自己的竞争力就是内容。现在各大付费阅读平台的势头已经起来了,内容的价值只会节节上升。做内容出身的人,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本务。

第三点,怎么叫互联网产品呢?那就是媒介重新定义了内容形态。比如印刷版杂志,有多少个page,多少个栏目,那是固定的。但到了数字内容上,内容的形态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我浅陋观察到如下几点贴心的变化:

1、主题明确,一期只做一个话题,相当于以往杂志的封面专题;

2、做深做透,图文并茂,在没有版面限制和印刷成本之后,可以自由一些,尤其是图片可以大些、多些;

3、不是无节制的增加篇幅,总长度反而需要控制,因为液晶屏上看书很容易累眼。

最后的形态,你不能说它是一份杂志,因为它只有一个主题,但又比杂志封面故事更深入;你也不能说它是一本书,因为每期的篇幅有限,不够一本书的分量。但确实是最适合数字阅读的一种形态。

我称这种内容产品为“Fastbook”,就是可以快速生产发布的内容(无需印刷和分销)。其实一些中篇小说,报刊的专题报道,都可以这么操作,目前也已经有出版商在囤积这类产品的版权。国外如《纽约时报》、《FT》也有类似尝试。

第四点,运营。那必然也是完全依赖新媒体平台了。微博等等。当然,因为现在还在尝试阶段,似乎也未大规模推广。不过,这点是很考验传统媒体人的,因为新工具的传播特性在变化,好的传播人才都流入互联网公司了。

那产品的品质如何呢?我认为目前已经出来的四期(台湾、商人、朝鲜、地主),选题敏锐、品质稳定、图文并茂、深入理性。从内容层次来看,其原创和编排由于不受版面限制,因而整体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都胜过以往印刷版。

我知道看官要问,商业模式呢?内容能收到钱吗?音乐、电影,都没有收费的,凭什么数字阅读就可以收到钱呢?

个人认为,收钱是没有问题的。目前数字阅读平台比较分散,有中移动、三大电商(当当、亚马逊、京东)、盛大等等,不下十来家,而且各有擅长。而且很有可能,数字阅读平台会长期呈分散状态,内容商这时候就会比较主动,可以占据一定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最核心就包括:定价权。

当然,目前仅仅依靠电子版收入,是不可能养活团队的。因为内容一旦收费,就意味着不能自由传播,用户基数会小一些。但是,也有好处,就是内容可以多次销售。比如单篇文章可以授权在平媒上发布,也可打包再编辑出版纸质收藏版,乃至销售海外版权。

唐建光并不指望初期能收到太多钱,但对内容收费保持信心,认为付费阅读市场两三年后会爆发。我倒没这么乐观,但付费用户年年大幅增长,确实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付费内容只是商业模式之一。广告我和老唐也探讨过,他认为数字版广告很难卖钱。而我认为这是可以尝试的一种方向。至于传统媒体常见的其他模式,如内容的二次销售(纸书或文章授权)、市场活动、俱乐部等,也都是方向。数字内容团队小,要发财估计够呛,但要活下去,似乎也没那么难。

数字内容收费,是媒体人必须尝试的一条道路。未来的收费阅读市场能不能起来,也取决于有多少好的内容能提供给读者。如果值得用户买单的内容多,付费基数大,整个市场会良性循环;反之,会恶化。

在唐建光之外,最近又有两例类似的纯数字内容团队诞生,只是内容取向略不同。之前《一个》是“免费内容+广告”模式,引发广发关注,而今这些杂志化的收费内容,也是一个值得关心和关注的趋势。

其实内容一旦做出品牌,就不用太担心营收的问题。韩寒的书盗版够多吧,人家一样赚钱。所以关键还是,你的内容足够牛逼吗?你的目标市场足够大吗?你的运营、品牌和内容一样彪悍吗?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