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强国两周年,中金公司业绩狂飙背后的“阳谋”
两年前,中央一声号角,“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从宏伟蓝图落入现实土壤。资本市场闻风而动,券商行业迎来价值重估的十字路口。
两年后,硝烟渐起,格局初定。当券商三季报披露完毕,一家老牌投行的业绩引爆市场:中金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暴增129.75%,在各业务线上演了一场“王者归来”。
在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一场中金公司精准发起的时代级“阳谋”——它将建设金融强国的国家战略,系统性内化为自身跨越式增长的核心战略与增长路径。
理解中金的选择,首先要看懂金融强国战略给资本市场立下的新规矩。
过去的金融,追求的是体量与规模。而今天的金融强国,核心是 “功能”重于“规模”。它的“里子”,是让资本精准滴灌到国家最需要的领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
这意味着,那个靠着通道业务“躺着赚钱”的券商时代,一去不返。新的游戏规则下,券商必须学会干“苦活、累活、技术活”:谁能更懂产业,谁能撬动更大的长期资本,谁能为“硬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陪伴,谁才能拿到通往未来的船票。
中金公司的狂飙,正是它率先找到了这种 “新活法”。
中金公司将金融强国的机遇,拆解为三个清晰的战略支点,并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营收。
第一个支点:投行“军师”化身“总包工头”
过去投行的生意,是帮企业上市“临门一脚”。但现在,中金做的是一站式“总包”生意。
从企业的初创期私募融资,到成长期的科创板、创业板IPO,再到成熟期的并购重组、境外发行GDR,中金搭建了一个 “投行+投资+投研” 的闭环生态。它不仅是资本“军师”,更是资源整合者。
典型案例是年内A股最大IPO华电新能,中金不仅是牵头保荐机构和牵头主承销商,更深度服务其母公司中国华电超过20年,并协助完成了资产整合重组到IPO的全过程。这种 “全生命周期” 的绑定,让中金摆脱了单次IPO的“赌性”,获得了企业成长中最丰厚的资本红利。
第二个支点:“耐心资本”滴灌“硬科技”
金融强国的核心是支持创新,而创新需要“耐心资本”。中金旗下中金资本,作为全市场最大的券商系PE平台,在管规模超5000亿元,正是“耐心资本”的化身。
它的打法精准而凶悍:“投早投小”,深度布局半导体、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卡脖子”领域。这不仅是财务投资,更是一种与国家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战略性下注。当这些“小苗”长成“参天大树”,中金收获的不仅是巨额回报,更是难以撼动的行业生态位。
第三个支点:国际舞台“双向引流”
金融强国,必然意味着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金凭借其深厚的海外基因,扮演着 “资本桥梁” 的关键角色。
一方面,它利用其连续23年称霸的QFII业务,将海外的主权基金、长线资金“引进来”,投入北交所等新兴市场,上半年就引入外资约1300亿元。另一方面,通过香港、新加坡、迪拜、伦敦等海外网点,服务“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这手“双向引流”,让中金在波动的全球市场中,构建了独特的稳定器和利润源。
毋庸置疑,中金公司凭借其前瞻的战略卡位,在金融强国建设的首轮竞赛中已占得先机。这清晰地表明:在中国,最大的商机,往往与最大的国策同频共振。
当一家金融机构不再仅仅将自己视为“赚钱机器”,而是深度融入国家发展的脉络,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 “国之重器” 时,它所释放的能量和获得的回报,将是不可估量的。
金融强国之路,道阻且长。但对于那些已调整战略帆舵的券商而言,最大的机遇就在眼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