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中5700亿海光信息背后:“资本猎手”成都国资正批量下注
来源丨深蓝财经
撰文丨杨波
当创投圈还在纠结短期投资回报时,成都国资已用一笔跨越近10年的投资,写下地方创投“耐心资本”的标杆案例。
早在2016年1月,成都产投、成都高投合计出资8.13亿元拿下海光信息6.5亿股股份,彼时海光信息尚未推出第一代产品,技术风险较高。投资后,成都国资并未止步于财务出资,而是积极推动海光集成、海光微电子两家核心子公司落户成都高新区。随着海光信息技术与商业化的成功,公司终于迎来收获期——仅2025年上半年,海光集成单家营收就达47.6亿元,占海光信息总营收的90%。
在投资策略上,成都国资通过2018-2019年两次股权转让,已提前收回成本。截至2025年10月28日,成都产投、成都高投、成都集萃合计持股3.96亿股,持股比例17%,持股市值高达969亿元。若按2016年初始投资计算,回报倍数达118倍。

这笔跨越近10年的投资,成为成都国资“以投促引”的经典案例。以海光集成为链主企业,成都集成电路产业得以蓬勃发展。不过,成都国资并未沉浸于过去的喜悦,而是开启了新一轮雄心勃勃的布局。
1
瞄准千亿级未来产业,
“投出下一个海光”
10月27日,成都产业投资集团发布“产投28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让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源在成都定期相遇,也是成都产投集团打造的首个专注于未来产业的创业生态平台。

“28”二字暗藏四重深意:既是每月28日“开放日”的时间约定,也是成都“028”区号承载的城市基因;既暗合“二八定律”以聚焦核心项目,又对应成都“9+9+10”现代化产业体系(即9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大未来产业细分赛道)。
“产投28计划”围绕“投未来”1个主题,依托未来天使和未来创投2支基金,覆盖种子期、天使期和创投期3个阶段,同时提供绿通机制、路费报销、资源对接、品牌推广与政策配套5项服务。
这其实是成都国资作为“耐心资本”的一贯行事之道:不仅要选准项目,更要“培育项目”;不只是提供资金,更要“提供服务”;不限于财务投资,更要“打造生态赋能”。
在当日活动现场,未来产业基金首批15家企业集中签约,这批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材料、人形机器人、智能感知、前沿医疗等未来产业关键赛道。被投资公司包括布法罗、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阿加犀、四川具身科技、元测信息、瑞康光联、华束科技、格式塔、锦江电子等企业。
事实上,早在2025年7月,成都已正式发布千亿级未来产业基金集群。作为千亿未来产业基金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未来产业创投基金已于10月17日落地运营,首期规模超百亿元。
成都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投向人形机器人、飞行汽车、量子科技、脑机接口、先进核能、前沿材料等未来产业,同时覆盖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绿色氢能、轨道交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成都市其他支柱产业。
瞄准千亿级未来产业,“投出下一个海光”,正是成都国资基金批量下注的星辰大海。
2
成都产业集群:
2个万亿,11个千亿
成都地方国资控制的基金主要以成都产投集团、成都高投集团、成都科创投集团等为核心运作主体,这些国资基金通过“以投促产”模式,深度布局芯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赛道,成果显著。
在芯片领域,除了上述海光信息,成都还进行了广泛布局。
上市公司华海清科,由四川能投控股,掌握国内稀缺的12 英寸 CMP(化学机械抛光)技术。智能功率模块市场份额国内第一的成都士兰,获成都重产基金投资。为规避海光芯片X86架构单一风险,川创投布局睿思芯科押注RISC-V,建广广盛投资瓴盛科技切入ARM市场。
成都科创投还投资了一批“隐形冠军:成都华微电子专注FPGA,神经元信息技术攻坚车规芯片,锐成芯微提供底层IP支持,形成芯片设计“繁星”矩阵。”
围绕制造环节,成都科创投引进上海圣永丞设厂(硅材料精密部件),有望为华海清科的设备“补链”;投资先导电科(溅射靶材)、鑫华半导体(电子级多晶硅),保障材料供应;招引嘉兆电子,填补晶圆CP/芯片FT测试空白。在AI算力方面,成都高投投资华鲲振宇,掌握国产AI服务器,为成都智算中心提供充沛算力。
在电子信息领域,京东方项目是成都国资推动产业集群的另一标杆。
早在2007年,成都高投集团就联合成都产业投资集团等投资机构,合计出资18亿元,通过定增京东方上市公司股票的方式,促成总投资34亿元的京东方4.5代LCD面板项目落地成都。后续该笔投资全部退出,并获得一定收益。
2015年,成都高新区推动总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第6代LTPS/AMOLED生产线项目落地成都。2024年,成都进一步支持总投资630亿元的全国首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落户高新区——这也是四川工业发展史上单体投资额最大的项目。至此,京东方在成都累计投资3条生产线,总投资金额超千亿元。

在京东方的带动下,成都还吸引了沃格光电、梅塞尔等40余家上下游企业落户,加速打造“世界柔谷”。截止2024年底,全球超一半的iPad和近一半的高端柔性屏在成都生产,相关主营收入占全国15%,成都已跻身全国显示产业前三强,产业链完善度达73%。
在生物医药领域,成都国资基金的布局同样丰富。
2024年,成都科创投集团、成都先导、成都高新策源投资等合作组建成都蓉创先导股权投资基金——这是中西部地区首只专注于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并购型私募基金。该基金注册资本20亿元,旨在推动成都市生物医药产业“建圈强链”,加速培育“链主”企业,形成“头雁引领”的产业格局。截至2025年,成都高新区已联合高瓴资本、中金等机构组建超4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覆盖产业链各关键环节。
依托成都航空航天产业优势,成都国资在该领域的投资也颇具规模。
据统计,成都产投集团投资的中无人机(688297.SH),作为科创板军工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市值长期稳定在百亿级以上,核心产品“翼龙”系列无人机市场占有率领先,目前成都产投集团已实现初步退出。此外,成都国资基金还长期陪伴航发成发、成飞民机、沃飞长空等本土链主企业成长。
截止目前,成都已培育形成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软件和信息服务等11条千亿级重点产业链。其中,仅电子信息产业2024年就实现营收1.34万亿元。
3
结语
复盘成都国资的投资路径,“耐心”是核心关键词。无论是陪伴海光信息9年成长,还是对京东方从4.5代线到8.6代线的持续加码,其投资周期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且始终坚持“以投促产”——不追逐短期财务回报,而是通过资本绑定,推动企业核心业务落地成都。通过“引进一个,带来一群”,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与上下游联动效应,最终构建起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圈。
这种逻辑背后,是成都国资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硬科技企业从技术研发到商业化,需要长期资金与资源支持。成都国资通过“基金+基地+生态”模式,既为企业提供资金,更对接政策、产业链资源,构建起“投资-落地-培育-退出”的完整闭环。
随着“产投28计划”的落地,成都国资正将“耐心资本”的逻辑制度化。下一个海光信息或许尚未出现,但成都国资通过生态构建,已为批量培育千亿级企业埋下伏笔。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