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港股IPO,一边被指拖欠车马费,亿纬锂能到底缺钱不
来源:深蓝汽车
最近,亿纬锂能的港股IPO动静不小。公司刚刚披露了招股书,准备筹钱干大事,建海外工厂、补运营资金,以及布局马来西亚、匈牙利等项目……
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
但与此同时,一则小道消息在圈内传开:5月举办的那场商用车电池发布会,有媒体人至今没收到车马费。
虽然金额不大,但这事搁谁身上都尴尬。冲着上市去的公司,会差这点钱?
不少人不禁开始怀疑:亿纬锂能的财务状况,是不是没表面看起来那么“光鲜”?
过去几年,亿纬锂能靠动力电池业务一路高歌猛进,搭上了新能源汽车的快车。但到了2024年,公司业绩开始“踩刹车”。
全年营收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0.35%,全年归母净利润为40.76亿元,仅同比增长0.63%。其中最重要的动力电池业务,收入为191.67亿元,同比大跌近20%。
再看出货量——动力电池全年出货30.29GWh,同比增7.87%。表面上看有增长,但对比新能源汽车2024年超过35%的销量增速,这个数字就有些拖后腿了。
消费电池是少数几个“亮点”之一。2024年消费电池毛利率达到了27.58%,比去年提升了3.85个百分点,但问题是,它营收占比只有21%左右,贡献有限。而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这两大主力业务,毛利率却双双下滑,分别为14.21%和14.72%。
而这,还发生在原材料碳酸锂价格低位的背景下!
毛利率都没抬起来,说明亿纬锂能在成本控制和议价能力上,并不占优势。
从企业发展历程与趋势看,亿纬锂能无疑是近些年锂电池领域投资最为凶猛的企业之一,但扩张得快,也意味着花钱多。
深蓝汽车发现,亿纬锂能的长期借款,从2020年的11亿,一路涨到了2024年的175.7亿;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71天延长到了95天,比宁德时代的60天要慢不少。
这意味着什么?
简单说,就是卖出的产品,迟迟收不到钱。钱被客户“占用”,不但加大了坏账风险,也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和再投入能力。
好在2025年一季度,亿纬锂能迎来一波业绩“小阳春”。
营收达128亿元,同比增长37%;其中储能电池出货量12.67GWh,同比大增80%,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增速比动力电池快了一倍多。
公司靠着储能板块,算是扳回一城,但挑战也不少。
有分析认为,目前亿纬锂能在技术上仍偏“保守”——动力电池没能在材料体系或电芯架构上形成突破性创新,导致在行业价格内卷的情况下难以独善其身。储能业务虽然有大圆柱电池等新产品,但想要真正抢下高端市场,还要看后劲。
行业竞争也在加速升级。宁德时代、比亚迪在钠电池、固态电池上已经展开储能领域的技术突围。
据一位不具名的汽车行业分析师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储能电池来看,部分动力电池回收之后,可以继续用作储能电池,这对原来动力电池份额较大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是很大的优势,亿纬锂能等其他动力电池份额较小的企业,储能电池的优势份额也可能被竞争对手抢过来。
如果亿纬锂能不能抓住“窗口期”打开海外市场,优势恐怕难以维持啊~
眼下,A股IPO节奏收紧,融资越来越难。在这种背景下,亿纬锂能选择转身赴港,一方面是为了缓解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助港交所的国际化平台打开全球市场。
但资本市场看重的,不只是故事和规划,更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现金状况。一边喊着全球扩张,一边却连几百块车马费都被媒体追着要,难免会让人打个问号。
港股IPO是门好生意,但想讲好这个故事,亿纬锂能需要的不只是“规模优先”,更要做好成本控制和口碑维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