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快速评论

创媒纪|黄利明:媒体人下海创业有很多认知误区

来源:传媒见闻 浏览: 2021-01-21 18:01:02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期嘉宾,可能没有比“低调”更合适的了。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本期嘉宾,可能没有比“低调”更合适的了。

79755e29f2b9e94336ee9b6bbb909109.jpg@1e_1c_0o_0l_600h_800w_90q_1pr.jpg

在本次访谈一开始,黄利明还小小的表达了不悦,他不想太高调的讲出自己的经历,因为他觉得没有什么能比踏实做事更重要了。

可能在我们的访谈发布前,除了黄利明自己和身边的亲密好友外,他的经历几乎没几个人了解。就连网络中关于他的资料,也停留在写作专栏和工作期间的职业履历,连个百度百科的词条都没有。但这些丝毫没有减弱黄利明在媒体圈里的影响力,因为就像他说的那样,没有什么能比做事更重要了。

与不少人在大学期间的迷茫和懵懂不同,黄利明刚上大一就认准了职业方向——要做财经新闻。毕业后赶上《新京报》创刊,正式开启了他的财经记者生涯。还没入职,迟宇宙(迟宇宙—时任经济观察报首席记者、后任新京报副总编辑)就肯定的告诉他,他会成为中国最顶级的财经记者。原因无他,看到了天赋与潜力。

从14年联合创办深蓝财经再到德林社和尺度APP,6年时间三场接力式的创业经历也让黄利明对创业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认识到了媒体人创业的理想化成分,也看清了媒体人创业常有的认知误区。2019年末,「尺度」完成千万级Pre-A轮融资,目前已有130万下载用户。他说自己还在奔跑的路上...

以下是关于黄利明的故事:

微信截图_20210120183218.png

黄利明,资深财经媒体人,德林社出品人,尺度科技创始人、CEO,万有新媒(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生于80年代,2003年毕业于南昌大学新闻系,先后任新京报创刊记者、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中华工商时报新媒体总编辑。

传媒见闻:您大学期间就在《经济观察报》实习,一开始接触媒体就选择了财经新闻,去《经观》是自己选择的吗?

黄利明:先说一下,把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晰的掀出来,不是我乐意的事,我不喜欢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太高调。踏实做事最重要。

我是因为高中就会看时政经济类刊物,所以我在大一的时候就基本确定向财经新闻方向发展。大二的时候即2001年4月《经济观察报》创办,从出报开始我就一直购买阅读,是忠实读者。直到现在20年了,我大学期间买的报纸装订成册后还在北京一直存放着。我大学期间很坚定,自己规划中就是想到《经济观察报》报社实习工作。所以,实习申请的时候,也是特意挑了经观成立一周年的日子去联系毛遂自荐的,还写了实习申请,最后被报社接纳。

传媒见闻:毕业后您是去了《新京报》,应该是他们的第一批记者吧,也是做的财经新闻吗,那段时期的工作是什么节奏?

黄利明:在经观的实习,我很珍惜也很努力,后期既独立采访也独立写稿发稿,所以表现算还算不错。经观当时部门编制名额已满,当时的领导老师王胜忠建议我坚持到毕业后留在报社。但是由于部门编制也不确定何时能有,自己在北京实习费用又不菲,因此到了2003年3月的时候,我还是离开了经观。

之后去找了一份财经类刊物见习工作,有收入也就好一点了。后面辗转两三个报刊,最后在2003年9月份入职正在筹备的《新京报》经济部。当时,也是报社总编辑助理迟宇宙招我进去的,之前我们就共事过,他对我的采访报道以及撰稿能力很认可。去之前,他就说我会成为行业内最顶级的财经记者。如今来说,说不上最顶级,但至少还不赖。我一直很感恩他对我的认可,让我在这条路上更加坚定。那时候的节奏很快,不断的盯上市公司公告,每天都要出稿,也偶尔做一些调查报道。

传媒见闻:刚创刊时《新京报》的骨干采编都是《南都》过来的,当时报社氛围怎么样?

黄利明:那时候南都系是新京报的核心主力,也带来南方报社新闻操作专业犀利,事件话题强策划,发行经营懂造势的优势。南都系当时有着一帮追求新闻理想、追求新闻专业主义、追求铁肩担道义、追求为社会国家抒写历史的人。抢独家新闻,切独特角度,做权威解读。当时程益中也是媒体圈备受认可的前辈,那时候报社很能点燃大家的新闻理想和新闻激情。

我记得现在新京报编委苏曼丽,就是在创刊初期,被报社吸引到北京的。她在报社楼下随机拦记者编辑,毛遂自荐申请到经济部实习。后来真进来实习了,很用功很用心,一步步做到现在。其实,新京报有大量这种有理想有激情的同事,去为报社努力,为新闻努力,为社会努力。

传媒见闻:您对当时的社长还有什么印象吗?

黄利明:对老戴当然有印象,私下场合基本上没交流,只是报社会议听过他各种讲话。毫无疑问,新京报是时代的产物,是各部门各单位在开放思维下应运而生的一份报社。但也不能否认,如果没有老领导们这帮人,这份报纸就难以出炉,更难以火遍北京乃至全国。当然,其他方面我无从评价,确实不清楚也不了解。

有些媒体人的老东家,估计都早已关门停刊了。新京报坚持到现在依然在业内外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力,这是一场接力赛。我作为新京报曾经的一份子,是真诚向他们这些新老同事致敬的,坚守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也算是做转型做的比较成功的传统媒体了。

传媒见闻:您怎么评价您在《新京报》的两年时间,有没有比较难忘的事情可以分享。

黄利明:新京报的考核是结果导向制,新京报的两年让我练就了日报快速采访写稿发稿的思维。最难忘的是经历了这份报社的筹备到创刊,以及快速崛起。也在这里认识了一帮好同事,有些胜似兄弟姐妹。

如果要说具体的事,那就是德隆案。那时候和乔晓会打配合去直击审判,提前几天实地去重庆探访德恒证券,提前跟德隆案的律师联系沟通拿讯问笔录等卷宗材料,各种抢独家首发。这很让同行嫉妒,当然也招人烦,也就是那个时候我认识了李德林。

德林应该是最熟悉德隆的财经记者,没想各种被我抢独家。后来德林跟我提起这事,还说当时就是想“黄利明”这个臭小子是谁,太不厚道了,提前那么多写好几个版,把料都写完了,只能跟在新京报后面写,很不爽啊。采访现场见上了,他还对我一通数落。在记者圈内对比,抢独家很重要,这也是我在新京报印象最深刻的事件。

还有一件事就是,当时有一家上市公司出了状况,找了一帮媒体开新闻发布会,然后小范围的几个发了上万的红包。这钱肯定是不能拿的,但问题是有人想拿,也不能明目张胆退啊,要不然大家多尴尬。然后,我们有几个认识的同行私下一沟通,当时私下就退回去了。后来过了两三天那个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公司领导就被抓了。也许,拿了也不会有任何追溯。但做人做事还是要有基本底线吧,也是让自己更安全。

传媒见闻:2005年您加入《经济观察报》,在《经观》对您的一份介绍中,用的是“回归”二字,为什么这时候又决定回归了呢?

黄利明:回归是计划中的事情,我也把我的实习作为我在经观的一个开始。直到现在,我也是把经观视为我在北京的一个大家庭。我们每年都会跟老同事聚一聚。那时候从新京报回经观,之前老领导就找了我几次,问我什么时候回经观,也是认为我有潜力。我当时进《新京报》是迟宇宙招我进来的,对我有知遇之恩。所以我也跟经观的老领导说,只要迟宇宙分管着我就会继续在报社,如果他不分管了,报社还需要我,那我就可以回经观。

经观是我一直想去工作的地方。新京报毕竟是日报氛围,我们经济部不是深度报道部门,做重磅调查的偏少,大多还是消息资讯,节奏偏快。我还是想着回到经观,写一些有深度的内容。所以在2005年4月迟宇宙不分管经济部的契机,我就回到了经观。

回到经济观察报,我的成长也很快,主要是负责上市公司、券商、证监系统的报道,所以也会大量参与一些深度内容。此后在经济观察报工作的7年时间,我拿过三个年度杰出作品奖,两个年度的杰出记者奖,也是报社每个年度分量最重的两个奖项。

传媒见闻:后面您一直专注于资本市场的报道,最后做到了高级记者,在这期间您也参与创办了深蓝财经,深蓝刚创办时是什么情况?

黄利明:我其实不是最早创办深蓝财经的人,不过在创办半年多左右我就加入了,当然也算是联合创始人。当时的深蓝财经,是比较松散的,也是想着为记者圈搭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我的加入就是想着和李德林、涂劲军一起创业做点事。一开始是办各种线下的媒体沙龙,做一些直播。后来由于大家当时都不想冒险出来创业,就我一个人很坚定很坚决,也没有用。所以这个项目在2014年之后参与就很少了,也基本退出了。现在我们当初参与的人,大家基本都有一摊自己的事情,也很好。包括张威创办了新媒体“易简财经”,在圈内也很有影响力。

传媒见闻:决定创办《德林社》是因为看到了新媒体的确定性机会吗?为什么一开始就决定要做视频节目?

黄利明:创办德林社,确实是看到了新媒体的确定性机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很重要。而为什么做视频,是因为财经脱口秀,既有文字的呈现,又有专业和通俗的变现,也有画面人设的人物标签化,而且短视频已经开始,技术上也能开始低成本呈现了。因为我们当时想着,不知道商业模式在哪,但积累粉丝积累流量这个方向总是没有错的。

传媒见闻:我们知道您会直接参与《德林社》内容的创作和运营,为什么当初决定叫德林社而不是利明社这样的品牌呢?

黄利明:前期我会参与《德林社》的内容创作和运营,现在已经交给我们的合伙人李勇了,所以平时做些什么内容我基本上不知道,只有微信推送发布后,我才有可能知道。李勇也是资深财经媒体人,他是从《财经》杂志离职加入的我们团队。此前在媒体也一直做资本市场的报道,包括对接证监系统的报道。

叫德林社,是因为德林在圈内有影响力,也是财经畅销书作家,所以想打他的个人化标签做社群。合作最重要是相互信任和尊重支持,不为眼前小利所纠结。我不是一个很愿意把自己放在聚光灯下的人,德林虽然普通话差了点,但川普一流,能说会道,有才有料,又风趣幽默,所以就用了他个人化的标签来做我们的新媒体品牌。

传媒见闻: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情况?

黄利明:创业初期我们有快发不出来工资的时候。我们初期创业资金是朋友支持的100万元。前期我们的收入核心是社群会员与知识付费,基本上没有广告,我们当时也看不上广告收入。所以我们前三、四年一直是社群收入占据了我们核心主要收入。后期,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联系合作,才有了这块业务的拓展。

传媒见闻:从《德林社》到《尺度》,是自然的过渡还是又一次转型?

黄利明:这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渡,当然也可以说是一次转型。这个自然过渡,是从德林社财经社群升级到投资者社区。而从转型而言,那又是从新媒体的内容+社群创业,转向技术+运营的APP流量生产运营方式。客观来说,是从内容创业,走向了互联网创业。这应该是完全不同的维度,有了尺度APP,就需要有技术团队,需要有互联网产品团队,需要有APP运营团队。这一系列既是自然过渡,更是转型。

传媒见闻:从目前来看,包括对深蓝、德林社、尺度这几个项目您怎么评价?

黄利明:从目前来看,深蓝财经还是内容创业,德林社是内容+社群创业,尺度是技术+社区互联网运营的创业。内容创业做公号,大家从媒体记者编辑下海是相对擅长的,小作坊模式也能有不错的收入。由内容到社群,是需要个人标签化来实现的,是需要有服务意识的。而从社区互联网运营,既需要技术团队加持,也需要互联网运营的流量思维来实现的。我也知道,深蓝财经一直有探索财经资讯的新媒体大数据通路,也希望深蓝能越走越好,也能走出媒体内容创业的新模式。

传媒见闻:为什么会创办尺度,尺度现在的重点业务是什么,未来想做成什么样?

黄利明:尺度APP的上线,是基于大趋势判断的。中国正在进行居民财富的证券化,权益投资时代来临。中国正在进行国家资产的证券化,即注册制来临,企业加速发行上市。而注册制时代的核心是回归价值,意味着未来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会更加分化。这意味着,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时代正在过去,垃圾股难以乌鸡变凤凰,退市个股一定会越来越多。概念股满天飞,造概念的乐视时代正在过去。没有成交量的僵尸股将会越来越多。酒香也怕巷子深,没有价值创造、挖掘、输出与传播能力的上市公司,将难以获得合理估值,仙股也将会越来越多。

这就更需要为中小投资者服务的优质社区。因为注册制时代,将更加考验我们的价值发现能力,投资专业能力,以及克服贪婪与恐惧的能力。尺度就是遵循“价值为尺·投资有度”的理念,以发现有价值的好公司为使命,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好的投资者聚合平台。

现在公司全网拥有逾400万粉丝,旗下尺度APP现有130万下载用户。通过价值排雷、笔记动态、直播、7*24小时快讯,尺度APP融合汇聚4000多家上市公司“股东群”聊天室,立体打造有质量的股吧——股票投资互动社区。我们希望让投资者在这个平台上能一起去“发现有价值的好公司”,进行互动分享学习交流,搭建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良好的投资者关系桥梁。

我们除了要加大内容的覆盖之外,未来还会在大数据和大数据系统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实践。我们也会加强尺度APP工具化的开发与运营。

传媒见闻:回头来看几次创业,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来浓缩最重要的经验或者感悟,会是什么?

黄利明:商业的核心是创造价值,生存的核心是营收和利润,同时需要专注和坚持。如果不能给客户用户创造价值,营收和利润就难以实现。媒体人下海创业,有很多有理想化的成分,也有很多能力圈的认知误区。没有良好的营收就难以生存,没有良好利润就不能说成功。而在创业的路上,专注很重要,不要想着自己有三头六臂,啥生意啥服务都能干,要在自己的能力圈去发挥延展和突破,这就需要坚持。当然,我们也还在奔跑的路上,离成功还有距离。坚持活下去,才有希望。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