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快速评论

让会议新闻写出“新”意的6招良方

作者:蒋剑翔 来源:转载 浏览: 2019-01-24 09:41:46
如何写出有新意的会议新闻,已成为一线基层通讯员最为关心的事情。今天这篇小文,很有代表性,希望通过这些例子能给大家一些启示与帮助。

来源:新闻与写作 

讲会议报道,必然要讲到一个程式化的问题,譬如:谁主持会议,谁出席会议,谁参加会议,谁作重要讲话,谁在大会发言,等等。这些程式是报还是不报,我看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般来说,重要会议须讲程式化,而且应格外认真,该报道的程式和名字一个也不能少。而一般性的会议,大可不必中规中矩,该省的程式尽量省去。

我们讲会议新闻出新出彩,原则上是指一般性的工作会议,这类会议很多,几乎年年、月月、天天都有,弄得不好,若都是“领导强调”、“领导指出”,受众就会很反感。对于这类会议,我们提倡应尽量减少程式化报道,在会议中捕捉新闻,增加可读性,增加针对性,增加会议新闻的“含金量”。

让会议新闻出新出彩,说白了就是创新报道形式,不拘一格写新闻,就是用心、用神、用智,“踏破铁鞋不言苦,带露摘花赏其鲜。”  

   01   

细节法

细节即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细节是表现事物的最小的单位。孙犁《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言:“古代史家,写一个人物,并不只记述他的成败两方面的大节,也记述他日常生活的细节。”写细节,新闻活。

2004年11月7日,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庆功会,庆祝袁隆平院士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长走上主席台时发现袁院士的座位未在中间,马上亲自动手把写有“袁隆平”三字的座位牌放到主席台正中,并恭请袁院士入座。看到这一幕,会场上立刻响起热烈掌声。《三湘都市报》的记者特别细心,第二天即发出报道:《袁院士,请您坐中间(主题)省府庆祝袁隆平获世界粮食奖,周伯华省长亲自为功臣换座(副题)》。而其他几家媒体,主题基本都是《50万元奖给“杂交水稻之父”》、《湖南50万元奖励袁隆平》之类。

显然,“省长让座”比之一般的会议报道,要更胜一筹,更有表现力。为何?因为它抓住了会议中最感人、最有说服力的细节。省长让院士坐中间,既反映了省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礼待贤能的品德,又与会议的主题——为院士庆功相得益彰,间接地表现了湖南省重视人才的良好环境。抓住“省长让座”这一细节,一条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会议报道,立刻生动了起来,有了新鲜感和现场感。    

   02    

切面法

切面亦称剖面,把会议如面团一样切开,看看哪一面最精彩、最有价值。用“切面法”报道会议,呈现给受众不是会议的全貌,而是一个别开生面的侧面。

1981年12月,煤炭部召开全国统配煤矿电话会议,新华社记者邹爱国前去报道。他没有按规定程式报道与会的领导、会议的议程、部长的报告、会议的内容等,而是从侧面入手,写了一篇题为《煤炭部改进作风,电话会只用十八分钟》的消息。作者紧紧抓住为什么仅用18分钟这个主题,写煤炭部领导如何精心准备会议,如何精心准备讲稿,“许在廉的讲话提纲先后修改了5次,高扬文改了1次。”这篇会议消息刊播后,开短会一时成为全国的一个风气。    

   03   

跳出法

所谓“跳出会外”,指的是报道并不采写会议本身,也不从正面入手寻找某一角度写会议,而是从会议之外采写与会议相关的某一新闻事件。1990年5月2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一个以廉政建设为主题的领导干部家属座谈会。会上,有“廉内助”谈体会、有“贪夫人”案例介绍、有领导讲话、有分组讨论,会议内容丰富,别具一格。《浙江日报》林妙存、沈利民两记者却独辟蹊径,从会外寻找角度写新闻。他们了解到座谈会分组讨论时,有的小组议论过准备搞一个倡议,但由于时间来不及,当时没写成倡议文字稿,直到1990年5月15日,张冰兰等8位领导干部家属讨论通过了倡议初稿,5月17日《倡议书》正式定稿。林、沈俩人抓住这一会外之事,表现与会议一致的“反腐倡廉”主题,写成了《温州八位领导干部家属倡议当好“廉内助”》为题的消息,发表在5月18日的《浙江日报》上。之后,《人民日报》《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报刊文摘》《新民晚报》等相继作了报道或转载,《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还发表了言论。华东9报头条新闻竞赛揭晓,这篇新闻获得一等奖。试想,这两位记者如满足于座谈会的正面报道,不从座谈会之外找角度,恐怕是很难写出这条消息的。   

    04    

反常法

跟常道相反,跟常情不同,是谓反常。《易·屯》言:“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反常也。”反常的东西如“人咬狗”一样,会让人大吃一惊且刮目相看。

1993年3月18日,全国丝绸交易会在杭州拉开序幕,不少新闻单位的记者到会采访。可令多数记者失望的是,“丝交会”没有开幕式,没有领导讲话,没有嘉宾剪彩……这就很不像“会”了,有的记者因此而打道回府。而钱江晚报记者李迅却独具慧眼,他认为这些反常之处,正是“丝交会”最具新闻价值的特征,因而从别人觉得没有新闻价值的会议中,发掘出了别具一格的会议新闻:《务实,代替了领导讲话、嘉宾剪彩、满天气球……/’93全国“丝交会”没有开幕式》,从而一举获得了当年浙江省好新闻奖。   

   05   

反弹法

琵琶音色很美,人们一般都是正面弹奏的,然而敦煌壁画中一段反弹琵琶的舞姿造型,却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突破常规的思维与行为,往往具有非常的效果。

1994年11月17日,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刊登消息《昔日伐木建功,今朝栽树“还债”》,报道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老工人马永顺前半生以伐木3万余棵成为闻名全国的劳动模范,离休后又带领全家上山义务栽树3万余棵,还清对大山“欠债”的感人事迹。该消息荣获第5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其实这是记者从学习马永顺动员大会上抓出来的新闻。虽是会议题材,却摒弃了会议消息的写法;虽是学习动员大会,却没有泛泛而谈讲空话。新闻写的是伐木工人,浓墨重彩的却是“栽树”,反弹琵琶,以独特的视角做足了会议背后的文章,使得马永顺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力量。   

  06  

特写法

特写属报告文学的一个种类,也是新闻报道的一种体裁。其特点是抓住显示生活中人物或事件的某一富有特征性的部分,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995年12月,共青团浙江省委九届五次会议在杭州召开,浙江省省长万学远出席会议并作了4小时12分钟的长篇讲话。一般的媒体都用正宗的“本报讯”来报道这次会议,而浙江青年报却独具匠心,写出新闻特写《充满激情:四小时十二分》,既突出了会议气氛及时间的特点,又给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都想看看这么长时间究竟讲了些什么。特写写万省长在讲话:“在《列宁在1918年》这个电影里,瓦西里对娜塔莎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说完就上察里津前线去了。我们现在有的青年人也在讲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可他讲完就上床睡觉去了……”这些话语打破了一般会议报道刻板、沉闷的写法,显得活泼而富有生气。特写极富现场感,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后来在第五届全国青年报好新闻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会议新闻的采写技法很多,如组合法、分解法、联动法、互动法、图表法、跟踪法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办法。本文总结的20种方法,仅是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并不代表全部。然而,“文无定式,水无常形”,探讨会议新闻的写法,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尤其是思维创新和观念创新。随着会议新闻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改进会议报道的新闻意识也迫在眉睫。记者不仅要掌握好会议新闻的一般规律,还要与时俱进,树立崭新的会议新闻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三贴近”,相信我们多数的会议新闻就会清心悦耳,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会议新闻本来就不应“年年岁岁花相似”,而应当“岁岁年年人不同”。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