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业潮正在来临!富士康刚刚宣布,比血汗工厂更残酷
“鸿海在10年前就决定要机器人来取代人力,我们公司内部计划在5年内,把这些工人,我们目标是希望能够拿掉80%,如果5年做不到,10年内也会做到,因为科技已经在这里了。”
在6月22日举行的鸿海集团股东大会上,鸿海董事长郭台铭在被问及加班问题时做出上述表态。不久前,富士康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白沙洲工业园的工厂又被批存在“血汗工厂”问题。郭台铭表示,未来的解决方案就是用机器人代替人力。
富士康被曝是血汗工厂
6月10日,路透社报道:经过对位于湖南衡阳的一家富士康工厂的工作环境进行9个月的调查后,总部设在纽约的劳工权益保护组织中国劳工观察周末发布了一份94页的报告,称这家工厂非法雇佣8000名员工,员工薪酬低,且加班时间严重超过国家法律规定。该工厂为亚马逊生产电子产品。
该报告称,富士康工厂目前有超过四成的员工为派遣员工,人数多达8000人。这些人加班时按照正常工作时间计算加班费,并非中国法律和亚马逊对供应商规定的1.5倍工资。上述调查还发现,该厂员工每月加班时间超过100小时,违犯了每月加班时间不能超过36小时的中国法律规定。
对于加班的问题,据东森新闻报道,郭台铭在股东大会上说,鸿海对百万员工做过调查,有70%-80%的作业员,都希望多赚一点钱与自愿加班,因为可以增加1.5-2倍的收入,所以公司很困扰,如果用36小时,等于每天只能加班不到2小时。
不过,他也表示,今后将严格遵守36小时加班规定,未来的解决方案是用机器人代替人力。鸿海目前仍然具有很强的代工属性。该集团旗下主打工业互联网方向的工业富联,在招股书中也披露,公司员工有26.9万人,其中大专以下的员工20.9万人,占比近八成。270多亿元募资投向中,有51.08亿元将投向高端手机精密机构件智能制造、无人工厂扩建项目。
2011年起,富士康就提出将在5到10年内装配100万台机械手臂,但“百万机器人”计划进展似乎并不顺利。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兴起,2016年富士康推出“无灯工厂”生产线。
富士康工业互联网公司副总裁陈冠棋近日透露,富士康已经有非常多的产线和工厂实现了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甚至不需要开灯。
自动化取代人工大势所趋
2030年或有8亿人工作被取代
自动化取代人类工作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被取代的速度可能远比想象中的要快。

德银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0-2016年,机器人的年出货量平均增长率是16%,对于工业公司来讲,这样的增长率已经非常之高了。德银认为,这样的高增长率还会持续到2020年。
而发达国家和中国的劳动人口(15-64岁),在2018年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年减少,这也将推动自动化浪潮的到来。
麦肯锡去年底发布了一份名为《自动化时代的劳动力转变》的报告,它评估了在接下来13年中可能会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作数量与种类。该报告提出,对约60%的工作而言,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内容将实现自动化。“我们预计截至2030年,全球将有4亿至8亿人的工作将被自动化取代。”
就工作类型来看,报告称稳定环境中的体力工作最容易被机器人取代,包括快餐行业工作者和机器操作员,而园丁、水管工和育儿工作者则最不容易被机器人取代。
不过,麦肯锡也指出,被机器人取代并不意味着失业,因为还会有新的工作岗位被创造出来,人们需要学习新的技能来面对“就业大迁移”。
报告还指出,美国、德国和日本三国面临的变化最大。在经济发达国家,需要学习新技能、寻找新工作的劳动力比例比其它国家高得多。到2030年,美国和德国将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面临这种局面,日本则接近一半。
从人口数量角度,中国将面临最大规模的就业变迁。报告称,在自动化发展迅速的情境下,到2030年中国约有1亿的人口面临职业转换,约占到时就业人口的13%。
多家公司早已开始自动化实践
人们对于自动化取代人类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在很多行业,机器人已经开始抢人类的饭碗了!
1、特斯拉的“外星战舰”
“钢铁侠”马斯克就是自动化生产的一个忠实拥趸,特斯拉Model 3生产的各个流程都依赖自动化。彭博社在一篇文章中称:“Model 3的车身组装线目前自动化率达到95%,包括转移、装载和零部件焊接。”
“我们内部给我们工厂取的代号叫做‘外星战舰’,用机器生产机器”,马斯克曾说。
马斯克曾坚信机器人与人工混合的工作模式是对的,并且认为“千兆工厂”才是特斯拉最终的产品。“长远意义上说,特斯拉最具竞争力的不是它的汽车,而是它的工厂。我们要生产工厂”,马斯克在今年2月表示。
2、亚马逊部署了3万仓储机器人
美国的科技巨头亚马逊的仓储中心,基本上已经完全自动化,物流机器人取代了大多数原先需要蓝领的工作岗位。据外媒报道,亚马逊透露的数据显示,该公司目前已在13个配送中心部署了3万机器人,数量超出2014年年底的10个配送中心的1.5万。
亚马逊的机器人把装满各种商品的货架运送到采摘中心,然后再由员工完成商品的分拣工作,确保把商品递送给正确的用户。
3、高盛600名交易员仅剩2人
前段时间据外媒报道,摩根大通利用AI开发了一款金融合同解析软件。经测试,原先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0000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这款软件只需几秒就能完成。而且,不仅错误率大大降低,重要的是它还从不放假。
2000年,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佣了600名交易员。但今天,这里只剩下两名交易员“留守空房”。
金融数据服务商Kensho创始人预计,到2026年,有33%-50%的金融业工作人员会失去工作,他们的工作将被电脑所取代。
4、花旗用AI取代投行部8000员工
据外媒报道称,花旗银行将裁减投行部门的8000名科技和业务人员,由机器算法取代。据悉,花旗投行部目前在全球聘用了20000名科技和业务人员。而这些工作人员将在未来5年内减少一半,也就是说裁员幅度或达到50%。
花旗集团总裁和银行机构客户集团首席执行官Jamie Forese表示,花旗银行中有40%的运营职位,是可以完全用机器来替代的。巴克莱银行的投资银行主管Tim Throsby也表示,未来将会有更少的员工挣更多的钱,而机器人将接管“低价值服务”。
自动化会带来何种冲击
面对来势汹汹的自动化浪潮,除了其美好的一面,它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从社会层面来说,由于被取代的工作是“低薪资水平、低技术含量”,这意味着被自动化取代的工人更加难以找到新的工作,从而加深社会不平等。
Bain&Company的宏观趋势总经理Karen Harris在2018年的投资策略投资会议上表示,成本效益高的自动化和劳动力减少会产生更多的不平等,同时减少需求,抑制经济增长。
而从国家层面来说,自动化度高的国家,生产成本更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自动化还有可能带来后城市化现象、结束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等社会问题。
深蓝财经网(shenlancaijing)综合自新浪科技、华尔街见闻、wind资讯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