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PO
快速评论

这才叫营商环境: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趟,一年多出87家上市公司

作者:深蓝财经 来源:原创 浏览: 2018-01-15 23:03:44
新年伊始,亚布力、雪乡就再次让东北经济陷入全国报道的漩涡,一个是对投资者,一个是对消费者,营商环境的恶劣,让全国唏嘘。东北经济摆脱僵局,除了外部环境外,自身的发展尤为关键。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将自身的问题解决的更好,或许是消除一些客观存在的外部不利环境的关键。

新年伊始,亚布力、雪乡就再次让东北经济陷入全国报道的漩涡,一个是对投资者,一个是对消费者,营商环境的恶劣,让全国唏嘘。

东北经济摆脱僵局,除了外部环境外,自身的发展尤为关键。营造一个好的营商环境,将自身的问题解决的更好,或许是消除一些客观存在的外部不利环境的关键。

浙江营商环境硬指标:办事最多跑一次

下面的两条短讯或许值得东北甚至全国一些落后地区参考。

1、2016年12月,浙江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车俊倡导提出,要以“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标深化政府自身改革。

1月2日,2018年的首个工作日,浙江召开全省全面深化改革大会,省委书记车俊表示:最新的权威调查显示 “最多跑一次”实现率达到87.9%、满意率达到94.7%。实践充分证明,本来以为办不成的事,只要符合中央精神、符合人民意愿,只要方向对、决心大,只要上下同欲、齐心协力,就一定可以办成。只要办了对人民有益的事,人民就会真心拥护。“最多跑一次”改革以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来打造最佳营商环境,通过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激发市场活力,要把这种思路和做法体现到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中去,以动力变革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2.据悉,2017年最后一个工作日,浙江省金融办证券融资处处长叶笃银的朋友圈更新了第12条:“全年,沪深两市共有438只新股上市,平均每个交易日2家,IPO总量占全球的近30%。按地域划分,广东以98家排名第一,浙江以87家居次席,江苏65家排名第三。这沿海三省合计250家,在全国占比57%。”其实,早在2017年一季度,浙江A股上市公司已经显示了惊人的爆发力。两个多月间25家浙江企业IPO,还有上百家浙江企业在排队。有统计发现,平均每两个交易日就有一家浙江企业IPO。2017年浙江企业IPO数量超过2010年,创历史新高,浙江企业交上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上面的消息,第一个是说明政府在建设营山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政府要想有好的营商环境,就必须要简政、真正为商人、为投资者服务,树立一营商环境的正气新风。第二个消息则是营商环境带来的效果。

当然,有的人要说,第二个消息,人家的经济地理位置决定了就有这么多好的企业的存在,即便不是大力建设营商环境,IPO企业一样多,经济一样发展的好。但是,我们也可以说,人家既然先天条件都那么好了,都还要继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难道落后地区不应该更进一步在服务意识上提高吗?

从“三个不相信”的问题看东北营商环境

东北这么多年,其实也很重视营商环境的打造,但是始终没有像浙江这样,直接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来衡量、来推进。

2016年底,辽宁出台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并将2017年定为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营商环境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的共识,但一些干部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的问题依然存在。

最近一位专家谈及优化营商环境中碰到的问题,他总结为“三个不相信”:不相信市场的力量、不相信民营的力量、不相信中小微企业的力量。

“三个不相信”的说法,值得深思。不相信市场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一些地方依然习惯用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生活,忽视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相信民营的力量,则体现为一些干部不愿意接触民营企业家,只怕“不清”、不怕“不亲”,不把民营企业视为新一轮全面振兴的主体;不相信中小微企业的力量则更为普遍,一些地方对中小微企业不重视或重视不够,政策、资源、资金支持薄弱,在发展环境、发展氛围的营造上,瞻前顾后、三心二意。

这其中,除了体制机制包袱沉重外,主要反映为人的思想观念没有与时俱进。

辽宁是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计划经济最晚的省份之一,对单一行政决策惯性的迷恋,至今还没有完全褪色。不能走出观念的误区,实践就容易出现偏差。譬如,某个城区闹市有个小市场,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小有规模,这时当地却以一纸命令将市场搬迁至另一处。忽视市场、匆匆执行的结果,是新址太偏而生意被“拖黄”,最终业主又悄然回到旧址经营。市长搬不走市场,集中折射出行政过度干预市场发展的危害。

营商环境效果怎样,看年轻人是否争着要事业编制

谈到营商环境好不好,其实关注的核心还是民营企业在投资当地的时候是否与国企能够公平竞争的问题。公平竞争,就意味着允许民营企业做得比国企更大更强,对公众产生的影响就是,他们都愿意进民企,工资高、能够有更大的发展。

一句话,人才的导向,可以看出当地的民企发展得如何,民企发展得好与坏也影响着民众的就业观。

我们可以回到去年8月的一个新闻,人民日报报道,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3000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事业编制”是他们趋之若鹜的根本原因。有人争破头只为一个扫大街的事业编,他们相信“面试一定要找人”、“私企都容易倒”,他们毕业后最大的人生规划就是“吃上公家饭”。因为,他们认为:“没有编制,你什么都不是”。

编制思想,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就业观、思想问题,但实际上还是属于营商问题,如果民营企业能够获得和国企、事业单位一样的地位、一样的竞争环境,那么年轻人又何必挤破头去找事业单位的编制呢?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