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媒
快速评论

访谈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纸媒陆续停刊,将给媒体带来什么?

作者:深蓝 来源:转载 浏览: 2016-11-02 19:06:21
纸媒陆续停刊,将给媒体带来什么?

嘉宾: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
主持人:深蓝新媒智库研究员张威

主持人张威:欢迎各位深蓝财经的新老朋友们,我们深蓝财经一直做一系列的在线访谈活动,访谈一些我们媒体圈、新媒体圈,创业者以及知名人士,访谈内容会转化成文字,发表在我们深蓝财经的微信号上面。

本期访谈嘉宾是今日头条副总编辑徐一龙,说起今日头条相信广大记者朋友都不陌生,很多记者都在上面开了自己的头条号。现在新媒体最火的就是两微一端:微博、微信和今日头条的客户端。这些不用过多的解释,我就直接提问了。

01

主持人张威:徐总,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纸媒坍塌给媒体行业带来什么变化很多媒体都在陆续宣布停止出版纸质刊物,特别是前段时间东方早报直接宣布明年1月停止出版,所有员工并入澎湃,这是第一家从传统媒体彻底放弃纸质的报社。作为新媒体,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呢?


徐一龙:深蓝各位老师和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跟大家在这里交流。东方早报的一个停刊我们当然会很关注,但事实上,作为一个平台的一个工作人员,我们可能更关注这个机构的内容生产能力有没有受到影响。

澎湃新闻和东方早报都是今日头条的版权合作伙伴,其实我们在东早的停刊前后我们也监控了它输入今日头条的一些内容,我们并没有发现什么变化。


其实在东早停刊和另外一个话题,澎湃新闻发力视频直播这两个事情上,就我个人而言,其实我更关注后者,我认为澎湃也很注重这一点,直到现在打开澎湃新闻客户端我们发现第二页有个推荐视频直播的开屏页。很显然,视频直播不可能在报纸进行,可以在客户端进行,所以,从今日头条角度来看,澎湃和东早都是一个版权主体,事实上他们内容上并没有改变,而且因为他们发力视频直播,我们认为会生产更多的优质的适宜传播的内容。

02

主持人张威:我们看到了这种纸质内容的停刊。徐总你预测一下,会在2017年大规模出现吗?因为你刚提到就是内容没什么变化。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其实传统报社内容也挺好的,线上这一块不强。如果没有线上这一块它转不过去,这怎么办?

徐一龙:我自己认为2017年大面积纸媒停刊这种事情应该是不会发生的。因为这个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市场行为,所以我相信绝大部分纸媒特别是一线的纸媒还会出版下去。

关于纸媒的内容很好,在线上表现不好。我理解的内容是在自己网站或者客户端上表现不好。但事实上,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了,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媒体可能都希望跟互联网平台或者是一个科技公司合作,把自己的内容在微博、微信、今日头条、Facebook、Twitter上传播。这应该是中西方共同的趋势。

03

主持人张威:看来是必须转成线上,不转不行。徐总刚才提到澎湃发力视频内容领域特别看好。我以前也是在电视台工作,我知道中国是全世界电视台最多的国家。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台。频道也很多,现在很多频道都不挣钱,都在亏损。我们看到不仅报纸停刊,频道也在关闭。像澎湃发力视频,您觉得会对现在电视台形成新的一轮冲击吗?

徐一龙:我觉得澎湃的直播内容或者短视频内容跟电视台频道的内容他们不在一个市场上,不在一个市场上竞争,所以不是一个互相影响的两个内容,我们可能认为短视频或者视频直播会更有价值。有价值的原因是:第一,它的传播平台是移动互联网。这个是以前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现在电视开机率很低了。第二个它传播的内容本身是一个资讯的视频化,是把新闻变成更符合用户观看的视频,所以它会传播的更好。我们会愿意把短视频看成资讯的视频化。事实上,现在更多出现的视频并不是传统的电视制作公司制作的内容视频。移动互联网上出现了很多种菜、种花、教你游泳啊,这些健身视频本质上是资讯,跟我们以前的从事的工作没有大的差别,但是符合用户需求就会传播的很广。

我自己有一个观点,但不一定正确。目前在进行短视频领域创业上,可以算一个现象,很多纸媒出身的人项目,包括一条,效果会更好,为什么?因为他们更懂得资讯视频化的效果。

04

主持人张威:对,最近南方周末牵手灿星成立了一个南瓜视业。我感觉纸媒人做视频做的也挺好的。但我想问另一问题,您提到的视频创作或者资讯创作其实基本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途径完成的,很多用户提供内容。但我们传统媒体它走向线上依然有一个中心,从它的行为逻辑是否能够应对未来新闻格局,因为它始终感觉不够互联网化。

徐一龙:我倒觉得媒体记者如果转换思路的话,能够生产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内容。从互联网角度来讲,内容分为个人生产内容,团队生产内容和组织生产内容。其实,媒体的专业性是组织生产内容,出手就比较高,而且内容生产是需要一个组织行为的,个人单干肯定做不过几个人合作来做事情。如果转换思路的,生产更优质、更优良的,特别是涉及公共资讯相关的内容,媒体人更具有优势。

05

主持人张威:徐总的说法振奋人心啊。媒体不一定占有优势,但媒体人占有生产优质内容的优势。那我们今日头条会不会也生产优质内容呢?因为以今日头条的体量和流量来说,进入内容制作领域,好像也挺顺理成章的。

徐一龙:今日头条不会介入内容生产领域。因为今日头条给自己的定位非常清晰,头条的优势在于内容分发。但今日头条非常愿意推动内容生产领域的发展,所以去年今日头条推动千人万元计划,给1千个自媒体人每月1万块的保底收入推动生产内容。今年有一个短视频10亿元扶持计划,我们投入10亿元人民币推动短视频领域人去生产。我们不会自己去制作内容,但我们会去推动内容生产领域的人更好的去生产内容。

06

主持人张威:其实,我感觉今日头条模式跟优步挺像的,没有自己的车,但是可以做很大的交通领域的生意,当然我们深蓝也是。自己不雇佣记者,但是可以做很好的传播效果。但我一直也有一个疑问,在今日头条的传播其实是不依赖于粉丝,是依赖于用户兴趣的个性化推荐。也意味着我掌握不了粉丝,我感觉我们深蓝财经在今日头条上面阅读量的波动很大,可能前面一条可能十万加,后面一条就五百。这样如何保证我们这种原创作者激情?感觉我们很难去接广告。

徐一龙:阅读量其实在一篇文章被机器算法推荐之前还要经过很多流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流程叫消重,有一些相似的内容我们会把它消掉,只留一条给用户看。因为我们是兴趣推荐的,比如说十家媒体都写同一个题材,比如财经题材。如果我们把10条稿子都都推荐给财经用户去看,他可能会觉得完全是信息过载。所以我们会消掉非常相似的几篇,只推出一条来看,如果是原创、独家首发的内容会首先推荐,所以它的阅读量会保持比较高。

当然除此之外,仍然有一些文章阅读量会有起伏的情况。我们也很关注这问题,当然平台的关注点不一样,平台更关注的是总体阅读量是否会有起伏。事实上,总体阅读量一直是非常稳定的,是上升的一个状态,说明用户是愿意花很长时间在今日头条看内容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作者,可能有些读者愿意看他这一篇,不爱看他另一篇。就好像就算是大导演,也不是每部电影都卖座。

当然,头条也不断接到反馈,作者反馈对粉丝的推荐效果并不好,其实这里涉及到两种分发思维,一种是社交分发,一种是算法分发。从整个世界层面来看,都有一种融合的特点。那些以社交分发为出发点的产品开始融合加入一些算法分发,那些以算法为基准点的产品融合加入社交分发。我们今日头条也开始加重粉丝推荐的力度,我们在做这样一个事情,我们要保证这个阅读量没有大的干扰,这个如果完全做成,对作者所有文章的阅读会有改变。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头条号很多账号文章的阅读稳定性是非常之高,这些是什么账号呢?是特别重度垂直、非常独家,内容非常优质的账号,它们很容易保持较高、稳定的阅读数。

07

主持人张威:那说明我们深蓝还写得不够好,还需要更好,还需要更多的深蓝财经社区的记者会员给我们供稿,才能进入头条最稳定的那一面里面去。我想问最后一个问题,现在有一种说法说今日头条是下一个BAT,您觉得能成为下一个BAT吗?我们未来的长远战略是怎么样的呢?因为现在从流量来讲等于好几新闻客户端个产品的总和了。

徐一龙:首先我并没有觉得深蓝的内容不好,我倾向认为深蓝可能是多人投稿为主组织内容生产的方式可能会遇到消重,之后我会安排人看一下这个内容。

最后一个问题可能我不是特别适合来回答,当然我们未来还要完善自己的产品,推荐的更精准一点。但具体的战略目标不适合我来回答。

主持人张威:没关系,希望有机会请到张一鸣张总来回答,下面记者朋友们有什么问题可以发问了。

@随手理财|施建:今日头条以机器算法闻名于世,请问有多少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徐一龙:其实传统意义上的编辑人员头条是没有的。但是我们肯定会有一些来自传统媒体的同事因为他更了解资讯,更了解头条内容,更好的进行人机互动帮助机器来校准内容分发。说到新闻,今日头条眼光里会强头部资讯,因为我们会个性化角度看问题。强头部资讯看做穿透个性化的一些内容,比如说巴黎发生恐怖袭击,不是所谓国际人群,可能会有各种个性化的人都要看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头条受欢迎程度还是比较高的。

@张伟伟—中国县域经济报:我们单位也有今日头条订阅号,请问,新闻是如何抓取的?

徐一龙:抓取并不是特别复杂的技术,应该各个网站都有这种技术。今日头条跟2000家媒体都有版权合作协议,只要同意就会抓取媒体提供的rss一些链接下面的一些内容,然后识别为各种不同的资讯分发出去。

@雷祖波-商界杂志:新闻可以用机器人来写,传统记者他们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

徐一龙:今日头条确实有一个很牛的技术部门,专门的研发机器人来写作。它现在写的一些球赛战报,以我一个球迷的眼光来看八九不离七了,还挺不错的。但这只是指一些非常具有规范色彩的一些内容。可能机器人写作还OK。但是真正灵活的内容,包括特稿目前对于机器人来说是做不到的。机器不可能彻底替代人,机器的工作是解放人。把一些可以机器工作的事做掉,由人来做一些更高级、更有创造性的事。

@侯斌雄-界面:今日头条与界面、澎湃、封面、上游新闻合作如何?


徐一龙:界面和澎湃都有版权合作,大家可以在今日头条刷新到界面和澎湃的内容。

@颜琅-重庆时报:今日头条大量的抓取内容,感觉质量差距太大,很多质量上乘也有很多粗制滥造,后者影响阅读观感,头条如何保证内容质量?

徐一龙:今日头条的新闻有媒体的,自媒体的。媒体的内容肯定有过一整套的出版行为在规范它,自媒体的内容可能会在点击确认的时候没有特别好的一个一个的校对,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生的问题,所有新生的问题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一个问题。我自己非常相信并支持自媒体,相信自媒体会发展的越来越好的。

事实上今日头条通过机器和人工已经拦截了很多低质和低俗的内容。今日头条通过不断地做各种模型来识别标题党。擦边类的东西确实是非常非常之多而且它也不断地再翻出新花样。确实需要不断的去做各种模型把它们识别出来拦截掉的一个过程。因为它不像是报纸或者是电视台的出版行为,它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这样一个文章的行为,所以可能有落网之鱼。

@熊鑫-智库新媒:徐老师,您好,我是新媒体人,其实接触港媒比较多。据我了解,香港的新媒体并没有内地发达许多。那您认为在传统媒体发达的区域,有必要引入新媒体吗?顺便提个意见,今日头条有些文章的字体不一样,谢谢。

徐一龙:其实我们也注意到了传统媒体非常不发达的地区新媒体引入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我的朋友和同事去国外发现很多事情没有中国方便,比如说支付的时候,要使用信用卡,在中国拿着手机,用支付宝用微信就可以了。所以在一些传统比较薄弱的地区接受新事物更快一点,这肯定是一个规律吧。当然我相信新媒体在传统媒体比较发达的地区它最终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的,毕竟它非常符合用户的需求。

@随手理财|施建:今日头条个性化推荐是如何解决新用户的冷启动问题?

徐一龙:从启动问题其实是一个纯科技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数学问题。我自己也是文科生,并不是特别合适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它大概会有一定的概率和方法。

一般来说,对于一个新人来讲我们会优先推荐大部分用户都在此时此刻愿意看的内容,很可能大部分的口味有接近的地方,从这一点开始然后慢慢积累和阅读行为,并且对它进行准确的画像。当然还有很多科技的手段比如包括分析他使用的手机。因为不同品牌手机它的用户阅读习惯是不太一样的,也可以在推荐里面把这些维度加上去。

@乔芊-南方人物周刊:请问今日头条如何看待与微信微博的竞争,尤其微博,它的活跃度有明显回归。        

徐一龙:我们关注到微博,我自己也曾经是微博用户,我自己知道微博这个产品,不管在他刚出生的时候有多少争议它是一个非常棒的一个产品。我个人可能会更关注微博的一个点就是事实上微博也开始加上个性化推荐方面。对于它的这个技术,使得它的用户留存会变得更好一些。

@赵林-九狮文化:今日头条还是会针对一些热点做话题引导吧?我看基本三四天就有一次,这也是为了激发ugc这块吧?这样从而形成头条号、普通用户都成为创造内容的主人翁,是这个意思吗?

徐一龙:我们基本不做热点的引导,但是很多非常非常重要的新闻就像我刚才说的它能够穿透个性化,成为非常、绝大部分用户愿意去看的内容,所有它的热度会很高,更多的人会刷新出来它。

徐一龙:刚才有一个朋友贴了一个他的截图,事实是这样的,今日头条非常想达到一种效果叫做阳春白雪的人可以看到阳春白雪的内容,下里巴人的人可以看到下里巴人的内容,只要这些内容不是违反法律、公序良俗。我相信人们需求得到满足,是一个非常自然的事情。每个人的头条都是不一样的。

@赵林-九狮文化:头条问答的筛选也是由用户喜好决定的吧,还是每一个被推荐的问答都是一样的?

徐一龙:我自己是英超的阿森纳球迷,基本上我的今日头条每刷新一次都能看到一条阿森纳资讯,对我来说这是极大的满足。肯定是不一样的,每条信息都是不同的用户看不同的问答;不同用户看不同的新闻,不同用户看不同的视频。

@刘俊卿-财经国家周刊:徐总,作为读者如何避免标题党,避免看到的是软文?最近我比较关注房地产,先看一些分析的干货,但是在那个频道,打开经常标题唬人,打开是广告,但是这些广告又不是你们认定的那种正儿八经的广告。确实挺烦恼。

徐一龙:解决标题党的问题,今日头条倾向于使用科技方式。我们会收集很多用户反馈强烈的标题党。然后提取它的特征建一个模型,只要符合这个模型内容我们都会对它进行减少推荐或者把它拦截。

各种标题党,各种软文还有各种黑文说实在的。我们可以认为是中国资讯市场的一个乱象,我们也非常不希望有这样的文章存在,客观事实是在整个资讯市场里面,这样的文章会很多。而且,我相信即使是纸媒时代,我们应该承认在纸媒时代,这些文章也会以各种方式躺在铅字印刷的报纸上。

主持人张威:时间差不多了,今天非常感谢徐一龙副总编辑在我们这里分享,短短一个多小时以内,干货很多,让我们了解未来的新闻行业的发展趋势。从纸媒停刊一路聊到机器人写稿,从电视频道关闭到了APP的热启动。今天非常感谢徐新让我们大开眼界,也感谢大家参与今天的访谈。今天提问非常多,也充分说明今日头条在我们身边的影响力。


徐一龙:我自己在纸媒工作了14年,也理解一些媒体人对头条或类似的产品的不太理解。但我一直认为,媒体人最大的优势就是好奇心,对未来的判断力。所有新生事物都会引发争议,价值越大的,颠覆性越强的争议越大。汽车取代马车、飞机出现时,甚至几年前智能手机出现时,都引发过巨大的争议。但持开放态度去看待新生事物,可能更能让我们理解这个世界。


ps:深蓝财经会做一系列的在线访谈活动,访谈一些媒体圈、新媒体圈,创业者以及知名人士,欢迎大家推荐访谈对象。

深蓝财经网shenlancaijing
          转载请注明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热门资讯
财经风向标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