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挥:如何平衡自媒体人、投资人、教师三种不同身份
来源|新华网 记者 叶健
“魏武挥鞭”是红色诗词中的名句,魏武挥的名字正来源于此。只不过,魏武挥手中拿的不是马鞭,而是教鞭。身为上海交大教师外,魏武挥还是知名自媒体人,以及新锐投资人。在三种不同的身份之间,他如何平衡应对?对于众说纷纭的媒体转型,他又有什么看法?
先行者说: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有个男人叫魏武挥,和邱澎湃、徐体面或者欧阳靶心等绰号不同,这是真名。作为一个带有红色烙印的名字,能够取得如此不动声色,其父母的文字功力可见一斑。
魏武挥骨子里是个“顽童”,于细节中都能看出他性子里的不安分。记者第一次魏武挥时,他穿的是一条布满钢钉的工装裤,与他不羁的眼神与气质很是般配;后来见面时,他又掏出了一本很是新潮的小本子,但这其实是一个智能设备,只需一个APP,写在本子上的笔记就同步到手机上了。这次采访时,他虽然没有戴着若干串佛珠,却戴了好几枚风格迥异的指环,让人好奇是不是什么新的黑科技。
总之,魏武挥身上总不乏耐人寻味的细节。
你很难用几个简单的标签去定义他。他没有在媒体干过,却是颇有名气的媒体人,每天笔都耕不辍;他长年活跃在自媒体界,但也是上海交大颇受欢迎的青年教师,传播着他对于互联网和媒体的理解;如今,他还是天奇阿米巴基金的投资合伙人,虽然基金里没有一分钱是出自他的口袋,全凭脑子入股。
作为一个脱离了情怀捆绑的文艺青年,他毫不掩饰赚钱的决心,所以,魏武挥的言辞有时会显得犀利异常,但却不失一针见血。也许这个时代恰恰需要不一样的声音,为大家提供新的看世界的可能性。
这是资本的大时代,中国经济数十年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令人炫目的海量财富,如今,处于转型时代的中国,大量资金急需寻找代表未来的行业;同样,这也是媒体的大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或许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重视信息。但是,资金如何转化为资本,新闻如何提炼为信息,这不仅仅是形态之变,更是思想之变。这个过程并不愉快,却没有退路。
如今,大量媒体人转型已成浪潮,媒体如何拥抱资本也成为热门话题。 在这个转折的时代中,总会有一些人先行先试,魏武挥正是其中之一。虽然他广为人知的身份是自媒体人,但同时也是关注媒体行业的投资人。前不久,他还独投了徐达内的“新榜”。
所以,不如看看他的故事,听听他对于媒体与资本的思辨。
创业维艰: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虽然出身媒体世家,但是魏武挥本科专业是国际贸易。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还齐头并进的年代,国际贸易的热门程度超出想象,以至于上海外贸学院的高考分数线一度比复旦大学还要高。
本科毕业后,魏武挥进入了当时的上海邮电管理局,不出意外地从事进口贸易。几年下来,魏武挥前后执行了上亿美元的订单。其中,还有好几个大单子让他有种“亲历历史“的自豪感,比如西藏的第一条光缆就是由他负责送进去的。
但是,体制内波澜不惊的工作,让魏武挥浑身难受,最终,他选择了逃离,选择了不确定的未来。其实,那些进入体制又逃离体制的人,心里多少都有些因不安分而产生的勇气。
1999年,辞职后的魏武挥去了一家财经网站做夜班编辑。虽然他选择这份工作的初衷,是可以名正言顺地晚睡早起。但是,也是从那时起,魏武挥完成了一次重要转型,即开启了自媒体人的生涯。
虽然公司没有要求,但是他长时间泡在论坛里大量撰写文章、表达观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慢慢地,他也养成了天天写作的习惯。直至今日,魏武挥的专栏至少两天一篇的速度在更新。
有一次,一位朋友还不无钦佩地建议说,“兄弟,以你的文笔,都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当时的媒体远不如现在发达,在报纸上发表观点的机会也很少。有鉴于此,魏武挥还很低调地说,“开什么玩笑,别闹了。”
不过,魏武挥现在不得不承认,这位朋友在预言方面确实很有一套。没过多久,就有很多报纸约他写专栏。最高峰时,魏武挥身上同时有三个周专栏和七个月专栏,差不多每天都要写一篇。
靠着犀利的观点和高产的文章,魏武挥很快就从夜班编辑升为频道主管。但由于这家公司经营不善,加上股东闹矛盾,魏武挥最终离开了这家网站,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很多媒体人创业都容易有一个通病,就是想法太多,而落地太少,魏武挥也吃过这样的亏。他最早的创业项目有些飘忽不定,开始是做证券业的咨询服务,后来转做门户网站,为了保证盈利,他们还卖过网络电话盒子。
这些现在都自嘲“不靠谱”的创业项目,甚至让魏武挥一度破釜沉舟。为了筹集创业资金,他毅然卖掉房子。后来一盘算,当年他卖掉的房子的价格如今已经涨了10倍。2010年时,魏武挥又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但是,半年他就又关门大吉。
这些不算成功的创业经历,却让魏武挥另有所获。比如说经验,魏武挥后来总结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原因,就是因为低估了烧钱之于互联网的必要性,所以他现在会鼓励创业者不要畏首畏尾,要大胆地把钱花在刀刃上。又比如说人脉,比如魏武挥所在的天奇阿米巴基金的合作伙伴,就是他2010年创业前后结识的。
其实,如今财经媒体人车载斗量,但是不少论断都属于隔岸观火。只有当你真正跳入商海时,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真味,说出的话才更会有分量,这绝非一时创业成败能够衡量的。
峰回路转: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糟心的就业和不顺的创业,让魏武挥想要换个活法。
2005年,或许认为魏武挥吃了没文化的亏,父亲建议他再读一年书。魏武挥想一想也同意了,虽然没有抱太大希望,他还是申请了香港浸会大学,后来他就被录取了。
在浸会大学深造,应该是魏武挥人生中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就读传播学专业的他,或许是找到了兴趣所在,很快蜕变为“学霸”。他不仅以优秀毕业生身份毕业,论文也被老师作为范本,推荐给学弟学妹参考。
这段求学经历,让魏武挥更深入地思考媒体,对于他后来的写作和投资生涯都影响深远。以往是学而优则仕,现在仕而优则学、商而优则学的人择越来越多,这种变化背后,也折射出一些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学成归来后,魏武挥一度陷入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直到有天,他看到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长辈后,魏武挥的心受到了巨大冲击,他下定决心,不能成为这样的人。通过一番科普,他了解到,脑力劳动者在退休后容易得老年痴呆症。
注定做不了体力劳动者的魏武挥,开始认真思考哪些职业可以干一辈子。他发现,只有老板和老师可以干一辈子,于是他决定去当老师。
正巧,当时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正在四处招贤,其院长在读了魏武挥的论文后颇为赞赏。魏武挥前去试讲后,双方都觉得很满意。2006年,魏武挥成了一名人民教师,主要讲授互联网和新媒体。
就在今年12月份,在签订了3次3年合同后,魏武挥将与上海交大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记者试探性地问,“你还会继续签吗?”
“签,为什么不签,肯定签”,魏武挥斩钉截铁地回答说。
兼收并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魏武挥的头衔总是长且难记。2015年之前,魏武挥的身份主要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如今,他更愿意标榜的身份是“天奇阿米巴基金”投资合伙人。
倒不是投资人比教师更高大上,而是他觉得投资人也到了需要宣传的时候了,或者说,他并不是借投资人身份在标榜自己,而是凭自己的名气在宣传这家基金。
如今,魏武挥虽然是投资合伙人,却不拿一分钱工资,完全从投资收益中分成。而且,天奇阿米巴也足够互联网化,甚至没有固定的办公室,所以每次采访魏武挥都是在他家附近的咖啡馆。
魏武挥是著名的自媒体,他的投资重心也在媒体领域。时至今日,错过投资“钛媒体”仍让他耿耿于怀。
但是,这种错过带有浓郁的时代气息。2014年以前,投资圈对于媒体项目并不太感冒,因为媒体的广告盈利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但是,直到大量O2O创业项目死亡后,投资圈才意识到媒体的价值。因为很多公司都是死在高昂的“引流”成本上,在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吸引眼球是件非常昂贵的事情。
所以,魏武挥对于垂直媒体很感兴趣,尤其是关注消费升级、智能硬件、虚拟现实的科技媒体,而这些垂直领域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投资媒体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同时扮演媒体人和投资人,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魏武挥的体验是,利大于弊。因为媒体人的身份让他能获取更多信息,并且他本人颇高的知名度,也会让他所投的项目跟着。可以说,他的媒体人与投资人身份是相辅相成的。
不过,他也承认,两种身份有时也会有冲突,比如站在媒体人角度很看好的有影响力项目,却不一定会在商业上带来满意的回报。
但不管如何,作为教师、自媒体和投资人的魏武挥,至少向世界展示了多元人生的N种可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