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4.5亿 徐州报业怎么做到的?
年入4.5亿!徐州报业续写中国地市报传奇!
文 / 大春哥
徐州报业牛逼。去年底,徐报集团副总编辑吴天骏兄出差广州,席间告诉我徐报集团去年营收4.5个亿,惊得我双眼皮即刻变成单眼皮!
4.5个亿,与发达地区的省级大报可能没得比,但你要知道,徐州不是发达地区,甚至欠发达,一个欠发达地区的地市级媒体,年入高达4.5个亿,放眼全国,无出其右。
2013,全国纸媒哀鸿遍野,报纸杂志关的关倒的倒,编辑记者走的走跑的跑,广告发行下滑滑的不得了,社长总编多数都说没得搞,——大萧条下,徐州报业居然逆风飞扬、一路高歌、全线飘红,年收4.5亿,其中广告创收2个亿,发行印务加多经2个多亿,令业界称奇。这份成绩单,即便与沿海城市或发达地区的部分纸媒比,也是杠杠地!
一直想把徐州报业的辉煌战果写一写与同行分享,徐报集团的老大刘明部长一直都说没什么写的老弟,我们才刚起步。大内总管徐主任是个实在人,一听我又要写徐报,当即笑道:“哥哥你不能再写了,这都招架不住了,全国各地一波一波的同行过来学习,人家都说是听你介绍才来的。毁熊了,5月份还没过完,今年的接待费已经咧完了。”哈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我打心里高兴。好事啊!徐报,你牛。
一、老大一求变,日进几千万
徐州报业的学习精神那是没说地。多年以前,当刘部长决心带领徐州日报社高速崛起的时候,他和他部下的取经足迹已印满全国各地。学杭州、学宁波、学温州、学广州、学深圳、学东莞……那时的刘部长跟现在没啥区别,一天到晚像个小伙子,风风火火,激情四射,电力十足。我亲眼目睹,为给报业集团以及旗下的徐州艺术馆探路,刘部长亲帅4员大将,几天考察马不停蹄,某日吃完午饭一秒钟都没休息,又直接杀到广州美术馆学习。广州六月的天,那太阳老毒老毒了,刘部长快步如飞,挥汗如雨,一边不停地用手抹汗,一边不停地指导工作,浅蓝色的短袖衫一直被汗水打湿成深蓝色。当时我就想,跟着这样的领导干活,想偷懒都不可能。
也就是因为有这样的带头大哥身先士卒,徐州报人们全体起跑,边学边干,有说有练,真枪实弹,他们巧妙借鉴各地的好经验好办法好项目,然后因地制宜,求真创新,收效非常明显。这几年徐州报业先黑马,再红马,再快马,再金马,很短时间便超越群雄,昔日的学习对象,有的已被甩出两条街。
有什么样的领导,就有什么样的手下,有什么样的老大,就有什么样的变化。徐州报业之所以如此出众,第一成因是报社老大在全心全意全力推动报业发展。孔子曰,老大不努力,员工徒伤悲,老大不想干,下面干个鬼。孔子还曰,老大一求变,哪个敢操蛋?老大一流汗,一天几千万!
二、广开财路,自己挣钱盖大楼
2013年7月,徐报集团机关以及徐州日报、新媒体中心全体员工率先迁入位于新城区的徐州报业大厦。这座极具现代范的崭新的报业大厦,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骄傲地矗立在徐州新行政中心(市政府)旁边。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栋投资2亿多元的报业大厦,居然没要财政一分钱,大厦一砖一石以及楼内全部设施设备都是徐州报人这几年自己挣来的。
徐州报业的资本积累,除了得益于这些年不断递增的广告、发行以及印务等主业收入之外,其他多元化、立体化跨界经营,也为集团贡献不少。在我的印象中,徐州日报社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多元经营了。从早期的旅游、房地产,到近几年陆续拓展的文化演艺、酒水代理、艺术品交易,以及户外大牌、LED、公交广告、健身中心、室外停车场、金融投资等等,徐州报业跨界经营无边界,上天入地找项目、钻窟窿打洞找资金,一年多经,营收近2亿,这在经济并不太发达的苏北地区,实属不易。
徐报集团的刘部长一直很谦虚,总是把业绩归功于“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还有徐州独有的区位优势,其实也不尽然。诚然,徐州位于苏鲁豫皖交界区,素有“五省通衢”“兵家必争”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徐州努力向“淮海省”省会城市的方向扩展,各种资本、商贸、物流、人才等不断往徐州聚集,客观上为徐州报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好机会,但机会从来都是为有准备的人预备的,徐州报业及时抓住了发展良机,让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直接借助报社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快速变现,这正是徐州报业高人一筹之处。
多年多元跨界发展,徐报集团已经生成一个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据刘部长介绍,集团不少经营板块营收和利润都是不错的,比如房地产、艺术馆、户外等。目前,公交站台广告正在往公交车体广告扩张,一旦徐报集团拿下全市几千台公交车体广告的独家代理权,户外这块的营收和利润都将大涨。说话的时候,刘部长目光坚定,底气十足,没有一句哼哼哈哈的官话套话,不假不大也不空。
2014年,纸媒进入冰河纪,我所知道的很多报社都自觉遵守科学发展观,及时将营收调低10—20%,刘部长却不容经营团队放松,要求任务不降、指标不减、最好再升一点!眼见半年快过去了,前几天问及徐报的吴大哥能否完成任务,吴大哥爽朗一笑:问题不大。民间传说,酒坛巨星吴天骏天马行空,白的加红的加啤的加洋的是10公斤的量,喝遍淮海大地4省20市无对手,他说问题不大,我信。
三、都市晨报:100人,10万份,1.2亿!
徐州报业有三张报纸: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几家报纸差异办报各具特色,在当地均有较强的影响力。都市晨报属后起之秀,特别优秀,看名字很像是省级大报(呵呵,未来淮海省第一都市报),其业绩也不输一些省级媒体。
徐州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都市晨报总编辑郭依足也是晨报创始人之一,这位毕业于复旦大学的大才子办报情怀一直很热、情结一直特浓,前些年一直办报,轮到行政部门不久,又被集团提拔到一线,一上战场就持续爆发,频频打出漂亮仗。郭总容不得别人说纸媒不行,在他眼里,纸媒依然是春天,至少在徐州是这样。“我不主张当前过度唱衰传统媒体,未来五年,我仍看好地方性区域性主流报纸。2014年,都市晨报的征订量实打实比去年上涨15%以上,改版反响良好,快哉网成功上线,这些都是我的信心所在。”这是年初郭总给我的微信留言,只看这段话,便知道他是一位自信、清醒、不慌乱、不盲从的总编辑。
正是源于对纸媒的信心和坚持,都市晨报在刘部长的亲自部署下,在集团总编辑王建领导的广告团队的协作下,在晨报全体同仁的齐心努力下,100人,居然做出了有效发行10万份,广告营收1.2亿的好成绩。很多省级大报的广告营收也不过如此,有些省级报纸的广告年收入还不及徐州的一半呢。特别“过分”的是,晨报全年所有成本加起来不到5000万元(含人力成本、发行补贴和广告扣点),100人的队伍、5000万的成本,可为集团贡献6000多万的纯利润,一家地市报都这么牛真是“天理难容”。
在徐州百姓口中,都市晨报有“广告报”的“美誉”,不少读者对晨报几近疯狂的广告上版量颇有微词,郭总对这个意见非常重视,因此对内容的打造更加认真,生怕因广告太多而流失较多读者。2013年,都市晨报大打贴近牌,拼命保征订,走温暖路线,做亲民事件,倡导“本土全覆盖,互动无极限”。内容上,他们压缩网络新闻,本地新闻扩版到16P以上,相关报道尽量往民生和社情倾斜。其他版面也刻意追求本土化、服务化、分众化、个性化,连拍客、亲子、情感、人到中年、生活杂拌、漫画联盟、校园文学等副刊都要做到接地气、有态度。除此之外,采编人员也在积极策划承办一些配合版面、广告和发行的线下互动活动,活动周周有,都是贴心主题。从火车站汽车站寒冬送姜汤,温暖回家过年老乡,到安排留守孩子看电影,从组织读者和订户去兴化寺祈福,到发动的士司机义务送考,从都市晨报社区行,到市民春节联欢会,从购楼团,到惠购月,到爱心助学……活动一场又一场,场场讨读者欢心,期期让客户满意,内容传播和活动营销均收到很好的效果。特别是晨报主办的快哉网以及微信公号上线后,报纸内容经过网站、微信N次传播,报社活动通过网站、微信及时推送,晨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更强了,读者结构迅速质变,大量年轻读者开始关注、订阅晨报,这个变化让晨报和集团领导始料未及。
“谁说年轻人不读报了?晨报组织的活动以及通过活动带来的用户和订户,主力就是年轻人。”晨报老总在向陈报老总介绍情况时,忽然从座椅上站起来,然后用力做了两下扩胸运动!
都市晨报的持续坚挺,让很多人依然看好纸媒前景。郭依足说:“虽然纸媒的影响在衰落,但作为地方主流都市报,只要加快转型升级,未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都市晨报会继续坚持本土全覆盖、互动无极限的理念,进一步做足做深本地新闻,做精做优本地服务,做活做亮本地文化。坚持内容为王,把握用户需求,注重渠道建设,推进媒体融合,着力打造报业的比较优势。从内容建设、活动策划到编采流程、考核分配等方面进行全面优化,以互联网思维改造和提升传统报业,打造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多媒体传播平台。如此,纸媒的好日子还会持续下去。”不愧是未来淮海省报的老总,说的真好。
四、新媒体,必须火起来!
进入2014,为顺应新媒体发展大势,徐州报业已把新媒体战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按照集团“一报一网一矩阵”的部署,徐州日报主办的中国徐州网、彭城晚报主办的彭客网、都市晨报主办的快哉网以及由各子媒、各经营板块、各事业部的微博公号和微信公号所组成的微传媒矩阵,都在发狠发力。集团新成立的新媒体中心也在高效营运。前不久,分管广告和新媒体的王建总编辑带我参观新报业大厦的多媒体演播室和工作站,一个高度视频化、数字化、实时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叫人眼前一亮,可以清楚地感知到,徐州报业已在新媒体探索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新媒体如何盈利,我们也在探讨,未来,新媒体能为集团创收多少,目前真不敢说。但是,让新媒体为集团各项事业发展服务,通过新媒体促进集团主业和副业快速增收,这一点,我们有很大的信心。大势所趋,新媒体必须做起来,必须火起来,必须让它把金子银子一桶桶变出来,十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刘部长说这话斩钉截铁,掷地有声。年过半百了,如今他还像年轻人那么热血,这种带头往前冲、干活不要命的老大,连鬼都怕。
2013年,在中国地市报的突围战场上,徐州报业传媒集团,这支拼杀在曾经N次改写中国历史的兵家必争之地上的精锐之师,其综合战功绝对第一,没有之一。
附:徐州报业传媒集团2013年度十大亮点
2013年,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成绩来之不易,凝聚了集团全体员工的心血和汗水。总结集团2013年度工作,共有十大亮点:
一、徐州报业传媒大厦正式启用
新城区徐州报业传媒大厦2013年7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集团机关和徐州日报、新媒体中心迁入新大楼。报业传媒大厦是集团历史上最大的工程项目,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总投资两亿元。它的建成使用,不仅极大改善了集团的办公条件,也标志着徐州报业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多元产业、现代数字印刷出版四大基地初具雏形。
二、荣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称号
举办爱心助学、读者节、爱心点对点、彭城好人评选、祈福芦山慈善拍卖会等活动,成立徐州公益联盟,与央视联手举办2013“温暖中国—寻找身边的好人”徐州地区选拔活动,凝聚了正能量,扩大了集团的影响力。2013年10月,集团被江苏省委、省政府命名为2010—2012年度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是全省新闻媒体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单位。徐州新闻国际旅行社荣膺江苏省文明旅行社称号,是徐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旅行社。集团在2012年度市直机关和单位绩效考核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在“两参一改”评议中获得100%的满意率。
三、三报创新改版提升媒体影响力
集团各媒体紧紧围绕当好新闻宣传主力军,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通过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2013年第四季度,日报、晚报、晨报全新改版,优化内容、调整结构、刷新版式,竞相以全新形象次第绽放,是集团实施媒体影响力提升工程,“做优日报、做特晚报、做强晨报”的集中体现,是近年来集团旗下纸媒改版力度最大的一次。报纸精品生产持续推进,获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7个,中国地市报一等奖10余个。
四、广告经营收入稳定在2亿元以上
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传统媒体广告收入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集团广告经营团队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创新经营模式,拓宽经营思路,举办房展、车展、家装展、惠购月、旅交会、健康节、晨报直销惠等各类经营活动。编采部门密切配合,集团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圆满完成广告收入2亿元的奋斗目标。集团荣膺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奖,广告中心荣获“2013中国报业广告年度创新奖”,晨报直销惠荣获“2013中国报业广告优秀案例提名奖”。
五、报纸发行实现数量效益同步增长
科学分析报业发行市场变化,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报纸增量。在2012年提高日报价格基础上,又提高了2014年晚报、晨报报价,为集团增收数百万元。开展“吉祥币赠送促销活动”,扩大报纸销售。经过集团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员工的共同努力,三报发行量稳步增长,效益显著提高。
六、现代数字印刷出版基地建设取得新突破
投资4000万元引进德国高宝半商设备投入运营,作为徐州市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项目获得国家进口贴息103.884万元、省文化产业扶持资金70万元。继代印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后,成功代印《新华每日电讯》,为打造淮海经济区出版印刷高地打下坚实基础。印务中心被中国报协授予2013年度中国报业物资供应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是我省唯一获奖单位。
七、媒体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
加强报网互动,推进报网融合,强化资源整合,通过提升徐州网,做强彭客网,创办快哉网,形成一报一网格局,在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大潮中开始新尝试。“徐州发布”项目正式上线运行,形成新闻发布、网络发言、政务微博群、“一把手”零障碍网络服务厅“四位一体”新机制。党报数字化发布工程电子阅报屏开始布点安装投入使用。
八、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2013年,徐州艺术馆举办艺术展览60多场、艺术讲座10余场,吸引百万人次观众。集团举办汉韵佳人全国总决赛、第九届德艺双馨中国文艺展示徐州赛区比赛、中国青少年艺术节徐州赛区赛事等演艺活动。代理出版图书20余种,与市旅游局合作出版《淮海旅游》杂志。
九、多元产业发展开辟新路径
继参股淮海农商行之后,参股华泰证券直投基金,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可观经济效益。涉足立体车库行业,试水健身美丽行业。加快报业旅游产业发展,扩大海外市场业务,强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十、报业文化建设创出新特色
完善考核分配机制和评优评先办法,制定员工收入分配指导意见,实施科级干部竞聘上岗,进一步激发了内生动力。建设徐州报业传媒集团陈列室,铭记光荣传统,激励创造辉煌。建设文体活动室、购置文体设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员工集体过生日、慰问贫困员工等,进一步增强了职工凝聚力。【来源:记者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