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
快速评论

【重磅声音】任仲平半年来首度发声:2022制度定型

浏览: 2014-04-16 09:52:51
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近半年来首度刊发“任仲平”文章,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一次。上次动用如此高规格笔名,还是2013年10月14日的《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任仲平半年来首度发声:2022制度定型

出品:徐达内.COM  (2014.04.15)

人民日报昨天头版刊发“任仲平”署名文章《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论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准确把握

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近半年来首度刊发“任仲平”文章,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一次。上次动用如此高规格笔名,还是2013年10月14日的《守护人民政党的生命线》。

综观全文,系围绕“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展开。何谓“准确”,人民日报强调三点:“必须认识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单靠哪一个治理国家都不行”;“必须弄清楚坚持制度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是国家现代化的根本命题,两者相互激荡,构成了实现总目标的方向和方式”;“必须处理好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这对国家现代化中的重要关系,两者相得益彰,才能印证文化价值观念与政治制度模式的统一”。

为此,“任仲平”在强调“敢于触动‘奶酪’,突破利益藩篱”、“大胆解放思想,打破思维定势”之前,首先提出“坚持系统思维,防止片面理解”:“只讲‘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讲‘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只讲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讲推动国企改革;只讲‘单独两孩’,不讲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只讲如何分好‘蛋糕’,不讲如何做大‘蛋糕’...这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认识,势必导致对改革目标的曲解。推进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只有兼顾局部与整体、原则性与灵活性,各领域改革才能协调配套、齐头并进。”

显然,人民日报口中的“盲人摸象”有所指,是有针对性地回应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民间舆论场上的一些纷争。

再过八年

“准确把握”的主旨之外,这篇长达近8000字的“任仲平”文章,还有三处颇有新意的论述。

其一,是提出了中国当前制度的定型时间表:“早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而今,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落实这一战略构想恰逢其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标注现代化的新高度,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1992年再过30年,是2022年。根据中国现行换届规律,本届最高领导层也就是将在这一年完成交替。同时,根据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目标,2022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已实现。由是观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已经成为习近平在未来8年中选择肩负的执政使命。

其二,是针对“摸着石头过河”:“如果说,渐进式的路径选择,‘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方式,决定了我们之前的改革往往是自发、零散和独立进行的,那么改革走到今天,各项改革举措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一整套更加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众所周知,“摸着石头过河”是中国30余年来第一名言,但随着改革日益进入“深水区”,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争论这条指导原则的当下意义。

在本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曾对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之间的关系作出说明:“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辨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此番,“任仲平”出马,是以“自发、零散和独立进行”描述了“摸着石头过河”的缺陷,并强调更加系统完备的顶层设计必要性。这意味着,中央高层已对“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形成更强烈共识,希望通过严密规范的制度设计和执行,解决“单枪匹马”和“灵机一动”不能持久的弊病。

其三,是将中国的改革提升到影响世界文明的层面。文章开篇即从习近平访欧之旅切入:“一个新兴大国活力四溢的气度、豪情万丈的雄心,为忧心忡忡的世界注入信心:为什么不能用更进取的行为,改写人类不确定的命运?”

继而,以以安徒生名言“光荣的荆棘路”为喻:“这样的跨越,不仅是一个充满战略意义的改革擘画,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顶层设计,甚至是人类制度文明一段富有勇气的征程...悠久的文化传统、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决定了中国必须成为创新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重要参与者。”

定位于“人类制度文明一段富有勇气的征程”,这份进取心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人民日报昨天另一篇文章中。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在此发表《开拓对外交往的蓝海》,阐述中法两国元首此前联合声明中“法方希望从未举办过此类峰会的中国尽快主办二十国集团峰会”之事:“中国有必要未雨绸缪,学习借鉴各国经验,推动系统研究,为2016年二十国集团主席国这个‘如果’做好准备...如果能更好发挥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既是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也是中国对外交往新的蓝海。”

甲午之败  

“任仲平”文章最后部分,还针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赠予习近平的那幅古老地图发出感慨。与此前民间流行的“这是在提醒中国防备俄罗斯”式解读完全不同,文章给出另一视角:“那幅绘于乾隆年间的中国地图,刻画的是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辉煌的年代。然而,繁华盛景背后的旧制度却已是风烛残年、百孔千疮。在当时已经踏上现代化之路的欧洲人眼里,这个神权专制的帝国‘翻来覆去只是一座雄伟的废墟’,‘他们恒久不变的体制并不能证明他们的优越’。”

既然提及满清旧事,恰巧,昨天新华社通过其微信平台“我报道”发布对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的采访记录,将之定为《参考消息》“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收官之作。

“习主席说,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在引用最高指示后,刘上将宣布,“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甲午战争日本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日本实现了由传统战略向现代国家战略上的彻底变革。相反,清朝在确立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战略上始终裹足不前。直到国家覆亡,都没有制定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战略。”

甲午殇思,是为了规划120年后的复兴蓝图。根据4月6日解放军报通告,全军和武警部队正在学习《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作为军委主席,习近平先是在9日视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种警察学院并为“猎鹰突击队”授旗,创下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向部队基层单位授队旗先例,昨天,又专程到空军机关就空军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进行调研,并接见副师职以上领导干部。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推荐用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