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职业病有哪些?想多活几年的看看
编者按:
南都记者过国亮在领取南都新闻奖金奖的第二天,即4月12日上午因为患肝癌晚期不幸逝世,年仅31岁。这样的噩耗对记者圈来说是令人悲痛的和震惊的,但回顾新闻行业今年因病去世的案例,我们发现记者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职业人群的焦点问题,记者这个行业也因为脆弱的身体而被列为高危人群。因此,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呼吁全体同行都来关爱自己的身体。
从今日开始,深蓝财经记者社区将为大家分享一些记者健康的话题,希望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投稿。
2011年5月23日郑州电视台政法频道记者刘建死于心梗,28岁;5月22日《深圳晚报》文艺部女记者黄蕾死于癌症,31岁;5月18日央视2套编辑马云涛死于胃癌,36岁。2010年11月26日,南宁电视台主持人徐谨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年仅37岁。2009年8月26日,浙江卫视美女主播梁薇在去上海出差途中,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年仅28岁!8月20日,《时尚》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吴泓因胰腺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时年46岁;6月5日清晨7时05分,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因淋巴癌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
新闻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和创造性的职业,从事这一工作的记者常被人们冠以“无冕之王”的美誉。然而在这光鲜亮丽景象的背后,心理研究显示,新闻记者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并列跻身“当代人工作紧张程度”榜单第三名,仅次于矿工和警卫人员,属于世界上高风险、低寿命职业之一。中国医师协会曾经发布过“中国十大健康透支最严重的行业”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0余个行业群体中,制造、金融、教育、媒体、法律从业者的健康透支程度位居前五位,多发疾病为血脂异常、颈椎病、超重、脂肪肝、高血压等。长期处于高压力满负荷状态,不规律的生活、饮食习惯,使这一人群的健康大打折扣。知名媒体人杨锦麟在微博上感慨:“说新闻从业人员平均寿命只有五十二岁,可最近猝死的同行多半是三十上下的人啊。”郑州的一位媒体人在微博中说,记者确实是“三高”职业,但是真的发生在自己身边,还是难以接受,“政法频道打工的”就这么悄悄地离开了,而我们这些“电台打工的”“报社打工的”又怎会心安呢?下一个会是谁?
胃病、代谢综合征、心脏病
同病相怜:出租司机、警察、急诊医生
有人曾开玩笑说,“做记者的十胃九病”,这并不是夸张说法。媒体工作者的特质确实是诱发胃肠病的重要因素。
媒体工作者普遍有两大特征:脑力劳动过重和食无定时。与一般职业相比,媒体工作者的脑力劳动强度要大得多。人体在进行脑力劳动时,大脑需要大量血液流动,必然大大减少胃肠的供血量。更重要的是,人体在精神紧张和频繁思考的情况下,会造成植物神经紊乱,刺激分泌大量的消化液、胃酸和肾上腺素,导致各种身体问题——胃空转,心跳加速等。时间久了, 身体为了应付这些不定期事件储备糖原和脂肪,造成一系列的代谢问题——体检中,记者的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的检出率都高于人群的平均数。
对策:对抗肠胃病的主要方法是注意身体调养,平时多吃一些养胃的东西,如热粥、糊类食品、麦片、热牛奶等,尽量少吃刺激性强的咖喱、辣椒和酒等。如果确实因工作需要而无法按时就餐,就要注意先用东西应急垫底,可以承担这种任务的包括温开水、粥、饼干、面包等容易消化的食物。但是要注意千万不要喝冷饮,以及进食芋头、牛肉等难以消化的食物。
注意饮食调养,减少代谢综合征的可能。心脏的健康与心理的健康关系密切,长期紧张和工作压力大都会影响心脏健康,定期体检是预防严重心脏事件的有效手段。
压力导致心累
同病相怜:医生、警察、飞行员
算下来,新报的记者们涉足新闻行当大多已经超过10年。以时事新闻部为例,“媒体夜归人”往往处在“披星戴月笔不停,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状态。每日凌晨回家,家人早已入睡。早上别人起床他们还在睡梦之中。几年下来,夜班编辑们不是太瘦就是太胖,一个同行的微博写得好,“夜班如飞刀,刀刀催人老”。
如今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给其中的从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每天都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规律的生活给精神、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变化。很多媒体从业人员会感到自己焦虑,易烦躁紧张,经常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和睡眠障碍。这种心理疲劳不属于器质性精神疾病,但逐渐积累会对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使人身心俱疲,甚至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对策:在没工作任务的时候,尽量保持生活规律,减少不必要的熬夜。学习自己减压,懂得倾诉,保持和朋友的联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灵活调节作息时间,通宵工作或紧急任务后赶紧补觉。同时,工作到了一个阶段,要懂得积极主动地休息一段时间,对于工作不要苛求完美,尽力做好就行了;分内的工作尽量在工作时间里完成,尽量不要把工作带到生活当中。
眼病、颈椎病、腰椎病
同病相怜:教师、学生、检验工,拼版人员
记者要写稿子,编辑要编稿子,校对要至少看三遍稿子,这些都要用眼睛。以校对为例,作为新闻报纸印刷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需要精细的一道工序。在校对这个环节里,所有的错误都要改正,所有的问题都要弄清,所有的图片都要正确。这也就使得很多职业健康问题缠上了我们。
首先是眼睛的问题。由于报纸是要在早上送到读者手中的,为了保证读者能看到最新的新闻,多数报纸的截稿时间都是在晚上,甚至凌晨,校对的工作时间限定在晚上。在日光灯下长时间连续用眼,视力下降是一定的,眼干眼涩更是常见。
眼睛为什么会出问题呢?因为疲劳,还因为坐姿不对。一般来说,一个人每个工作日要看4~8个版,平均一个版以25分钟计,至少要4个小时趴在桌子上——遇到大样不清楚,他们还得再凑近一些仔细看——腰直不起来了,脖子疼了,都是常见问题。
对策:定期眨眼,减少眼睛干涩;用热毛巾热敷眼部,做眼保健操,都可以保护眼睛;坚持正确坐姿;运动提高肌力减少颈部和腰部疼痛,多锻炼背伸肌群,如打篮球时多练习投篮,游泳时多游仰泳,打羽毛球时多打高球。注意保持正确站姿、坐姿、卧姿,睡硬板床,枕高适中(自己的虎口向上一立拳高),颈腰椎病变的患者还应避免风寒潮湿,注意保暖。
烟和咖啡伤害
呼吸和心脏
很多记者喜欢通过喝咖啡提神或通过抽烟找灵感、减轻压力等,甚至有的记者朋友在工作中已经离不开烟、咖啡。而吸烟对全身各系统的伤害不容小觑。是引发心脏病和COPD的直接危险因素。
对策:戒烟戒酒或起码少抽烟少喝酒,减少喝咖啡次数或浓度。如果心理有依赖和需要可选用替代品如绿茶,含少量咖啡因又能对抗电脑辐射,而绿茶中所含的部分咖啡因可适当刺激中枢神经,提振精神,也适合写稿时饮用。
最佳营养益智的原则是:少刺激、少污染、少糖碳、多营养,即“三少一多”原则:多吃鱼,少吃米;多吃亚麻油,少吃其他油;多生食(蔬菜),少烹调;多吃水果,少吃糖;多喝水,少喝饮料;多吃核桃,少吃饼干;多吃维生素,少吃药;多有机(食品),少化学(添加剂)。
记者们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一个适合自身的健康管理计划。记者们应结合自身情况,灵活安排活动计划,经常做一些如慢跑、散步、游泳之类的运动,并长期坚持。如果时间实在紧,也别忘了经常做做头绕圈、头侧屈、耸肩、抬腿等运动。避免暴饮暴食,减少熬夜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定期进行体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