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公司
快速评论

《第七天》现实已经魔幻?

作者:木田春 来源:原创 浏览: 2013-07-16 12:14:12
写《第七天》的余华是绝望的,绝望到不想发挥任何的想象来创造小说情节,因为现实已经魔幻。即使在另一个世界,权和钱仍然在发挥作用,似乎没有尽头。

很遗憾,《第七天》让一些有文字洁癖的读者失望了,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写作技巧,还是bla,bla(省略无数专业词汇),余华失败了,没有满足高端读者的阅读欲望,也没能树立起顶尖作家应有的作品格调,因为这是一本没有门槛的书。

不过,我相信这并不是余华七年磨一剑的作品,《第七天》更像是余华有感而发,不说不快的文字产物,它应该诞生于某一天,灵魂被电,于是挥洒而成。就像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满满的讽刺。但《第七天》还有按摩心灵的力量。

写《第七天》的余华是绝望的,绝望到不想发挥任何的想象来创造小说情节,因为现实已经魔幻。即使在另一个世界,权和钱仍然在发挥作用,似乎没有尽头。可是,这种作用又仅仅存在于人们生前就有的观念之中,是虚拟的,伤及不了死者的毫发,如此,不幸者才能有一个人人平等的"死无葬身之地",在那里,连外貌都是平等的。

为什么我们读到里面众多微博和新闻热点的时候,有一种老套的感觉?就像看多了的狗血剧情一 样,不是余华才思枯竭,而是我们见多了,于是麻木了。

《第七天》里到处充斥着不幸的人们,造成种种悲剧的"凶手"是谁?我们都知道,但又都不知道。

杨光彪若不坚持收养一个遗失在铁轨上小生命,他不会终生难娶;李月珍如果也用医疗垃圾来看待河水中的婴尸,也不会死于非命;两个年轻爱侣,若不坚守他们纯粹的爱情,会过得比较惬意,更不会出现卖肾惨剧。他们的不幸来自于对某些信念的坚持,而"凶手"是容不下这种坚持的。

越过生死的边界线,少数人因为生前的权贵成为VIP,少数人因为生前对"凶手"的不妥协,而失去安息的资格。其实,绝大部分人属于坐塑料板凳在普通区排队等候的,这类人巧妙地躲避可能发生的冲突,适当地牺牲,不失时机地妥协,在"凶手"面前充分发挥才能,以求生存或是进入VIP行列,体面却又卑微地活着,他们不做坏事,问心无愧,只是从没想过反抗,也从未坚持过什么。

最后,这本书能够出版的意义大于其它所有...

深蓝财经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新闻

推荐用户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